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蘭
t017a626f637f9c84ef.png
圖片來源 [來自 風蘭_360百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風蘭

漢語拼音:Fēnɡ Lán
  別   名:淨瓶、石芭蕉、大果上葉、牛骨棒
  性   味:味甘,性涼
  功   能:清熱利咽、活血止痛。
  主   治:肺熱咳嗽、咽喉疼痛、疝氣、跌打損傷。

風蘭 中藥名。為蘭科植物須唇貝母蘭CoelogynebarbataGriff.的全草或假鱗莖。具有清熱利咽、活血止痛。主治肺熱咳嗽、咽喉疼痛、疝氣、跌打損傷。[1]

藥性簡介

別名

淨瓶、石芭蕉、大果上葉、牛骨棒

出處

鳳蘭載於《植物名實圖考》群芳卷,曰:「風蘭一名淨瓶,生雲南臨安。模根,根上先生綠實,大如甜瓜,有棱,形似田家磷碌。實上生長柄,二葉,葉闊寸許,光潤無暇,中抽莖開花,先有黃籜,籜折落而花見,色浩浩如雪蘭。中二瓣窄細,舌有黃粉,邊茸茸如剪絨,莖花欹弱,翩翩欲舞,懸之風中不萎。」並有附圖。文中所述「綠實」系指綠色的假鱗莖,「黃籜」當為黃色的苞片,舌「邊茸茸」是指唇瓣邊緣鬚毛狀。結合附圖和產地,應為須唇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須唇貝母蘭的全草或假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elogyne barbata Griff.

採收=

全年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須唇貝母蘭,多年生草本,高40-50cm。根莖橫生,假鱗莖直立於根莖節部,卵形,有棱。頂端生葉2枚;葉帶狀,長5-7cm,寬1.5-2cn。花葶生於假鱗莖頂端,細長下垂,基部具幾枚覆瓦狀排列的苞片,苞狀卵形,早落。花白色,直徑可達7cm,中萼片和側萼片狹卵形,花瓣條狀,唇瓣具褐色斑點,長2.5-6cm,寬2.2-3.5cm,3裂,中裂片邊緣成鬚毛狀,唇盤上具2-3條縱的脊狀褶片,褶片邊緣鬚毛狀。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岩石上或岩坎中。分布於四川、雲南。 於海拔達1520米的山地林中樹幹上。產中國甘肅南部(文縣)、浙江(松陽、普陀、台州)、江西西部(宜春)、福建北部(崇安)、湖北西南部(鶴峰)、四川(平昌、通江、北川、廣元、汶川、萬縣、青川、峨眉山)。分布於日本、朝鮮半島南部。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咽;活血止痛。主肺熱咳嗽;咽喉疼痛;疝氣;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風蘭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