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顏濟 |
顏濟,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先後培育出"大頭黃"、"雅安早"、"竹葉青"、"繁6"、"繁7"等小麥品種,為四川小麥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1]
收集和保存了小麥族20個屬184種的6100份種質資源,建立一個新屬,發現9個新種,研究了Kengyilia等7個屬多數種的系統學關係;通過遠緣雜交育成了抗穗發芽、多小穗等小麥新種質。 [2]
發現小麥族物種生殖細胞間存在的接合管與接合孔連接是核物質在細胞間轉移的通道,進而探討了植物高倍體及非整倍體的起源機制。 [3]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博士生導師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1924年5月
逝世日期----2021年2月6日
出生地點----四川成都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99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0年)
畢業院校----華西大學
個人簡介
四川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首位博士導師,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國家傑出高級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包括:1990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1);
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1);
1997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農學獎;主編了《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系列專著。
主要研究內容
小麥族系統與進化
1. 禾本科小麥族中,屬種繁多,處理複雜的小麥族各屬種間系統關係、分類地位。
2.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專著系列的第四卷和第五卷。
主要論文
中文著作
顏濟,楊俊良著, 1998.《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一卷 小麥-山羊草複合群》,中國農業出版社.
顏濟,楊俊良著, 2004.《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二卷 黑麥屬 小黑麥屬 簇毛麥屬 旱麥草屬 亨氏草屬 帶芒草屬 異型花屬 類大麥屬 大麥屬》,中國農業出版社.
顏濟,楊俊良著, Bernard R. Baum, 2006.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三卷 仲彬草屬 杜威屬 冰草屬 南麥屬 花鱗草屬》,中國農業出版社.
英文著作
Bernard R. Baum, Chi Yen, and Jun Liang Yang. Neotypification of Roegneria Caucasica, The Type of Roegneria (Poaceae, Triticeae). Novon, 2008, 18(4): 418-420.85 Chi Yen, Jun Liang Yang, and Bernard R. Baum. Roegneria heterophylla, a New Combination for Roegneria (Poaceae, Triticeae) from Lebanon. Novon, 2008, 18(3): 405-407.
Yen, C., J.L. Yang & Y. Yen. 2005. Hitoshi Kihara, Askell Love and the modern genetic concept of the genera in the tribe Triticeae (Poacea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3(1): 82-93.
Yen, C., J. L.Yang & B. R. Baum. 2005. Douglasdeweya, a new genus, with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combination (Triticeae: Poaceae). Can. J. Bot. 83: 413-419
所獲榮譽
顏濟,農學家,四川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第一位博導、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他的頭銜全是重量級:
國家傑出高級專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際小麥族協作組成員……
生平簡介
顏濟1924年5月生於四川成都市一個書香世家。1943年秋,考入成都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牙科就讀。
1944年秋,日本侵華陸軍攻陷貴州獨山。他毅然投筆從戎,考入空軍軍官學校24期飛行班學習飛,
1945年,日本投降,離開空軍,重返華西大學學習,改學農學。
1948年畢業後,留校在生物系任助教。
1952年院系調整,由華西大學調整到四川大學農學系任講師。
1956年農學系獨立建院為四川農學院,隨院遷至雅安。
1965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
後四川農學院擴大並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他籌建小麥研究所並任所長。
1994年7月,以高齡辭去所長,仍任終身教授。
為國際小麥族協作組成員,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會議地方組織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國際小麥族會議第三次大會主席(Session 3 chair)。
1986~199年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植物遺傳種質資源委員會小麥族資源普查中國大區普查1隊隊長。在國內外科學期刊發表科學論文150餘篇。
曾獲成都市先進工作者及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曾獲四川省科學大會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四川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農業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一等獎。
曾任四川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及秘書長,四川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遺傳學會副主席。
50年代,四川小麥主栽品種都是引進的意大利品種,每公頃產2250~3000公斤,條鏽病與倒伏為害嚴重,常造成顆粒無收!顏濟教授與CIMMYT在50年代初期,都不約而同地以半矮稈育種來解決抗倒伏奪高產問題。
他以地方品種為基礎進行矮杆抗倒、抗病的系選的同時,引進國外新的種質進行雜交育種。由於目的基因篩選明確,很快選育出一批矮杆抗倒、抗病的高產品種大頭黃、雅安早、竹葉青。
在1962年開始大面積推廣,達22500萬公頃,打破了意大利品種在四川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小麥公頃產達到3750~4500公斤。
為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複種指數,要求小麥縮短生長期又增加產量。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是辦不到的。顏濟教授根據他對植物器官發育形態學的研究提出植物器官發育不平衡性學說,認為器官發育是不平衡的,人對農作物需求不是它的全植株,而是特定的器官。
生物總量不變的情況下,特定器官的畸態發育,即可提高農作物產量。他指出育種學也是經濟畸態學,如果縮短小麥第一發育形態階段,適當延長第二與第三形態發育階段,即可縮短總生育期而獲得高產。
根據這一設計,以及當時資源情況,需用多個親本雜交才能把所需遺傳基因聚合在一起。美國哈蘭教授雖然提出聚斂雜交可能的方案,但後代群體需要太大,並且機率太小,實際上很難應用。
顏濟教授加入選顯性的方案,就大大縮小後代群體的需求,便於目的基因的追蹤。在70年代很快選育出一代新品種"繁六""繁七"及其姊妹系。
使產量達到每公頃產5250~6000公斤水平,在四川個別田塊第一次畝產過千斤。由於它們的農藝性狀都是顯性,適應性廣,後代傳遞力強,由它們又派生出一大批新品種,使"繁六"及其姊妹系成為優良的種質資源。
它們聚斂了很強的抗銹性,能抗條中17到29的13個生理小種,20個生理型。維持抗性20年不衰,為世界上罕見的兩個事例之一。僅四川省具有"繁六"血緣的品種累計栽培達0.14億公頃,平均產量在原有水平上又提高30%以上,完全取代了意大利品種。
它們是四川當時生育期最短、產量最高的品種。它們的推廣應用改變了四川農業的耕作制,把小麥播種期由霜降推遲到立冬,從而也大大減少了條鏽病冬前侵染時間,有利於避病。
為了四川小麥品質的改良,顏濟教授把來源於克里木卡的高分子量谷蛋白5+l0亞基的基因轉育在70-5858種質源中,派生的"綿陽11"達到烘烤品質全國十優的水平,打破了"四川不能生產優質小麥"的舊有認識。
為了克服穗發芽降低小麥品質的問題,顏濟教授發現採集來自河南新鄉的節節麥具有特強的休眠性,在四川潮濕的田間,甚至在稻田中也能自然越夏,他指導助手用四川四倍體矮蘭麥與節節麥雜交合成新的六倍體小麥,證實含有高抗穗發芽的基因,為四川選育抗穗發芽的優質小麥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顏濟為了實現他第三級育種目標,選育出穩產千斤、優質、抗病、抗逆的新一代品種,投身於育種研究。
他多次深入西藏高原與西北荒漠,跑遍全國各地,採集小麥族資源並廣泛徵集、採集國外材料,發現了一個新屬,9個新種,4個新變種。
他在新疆戈壁中發現了能在極度乾旱條件下生長的戈壁仲彬草,在日本採回能在水中生長的濕生鵝冠草,為麥類抗逆育種收集到豐富的基因資源。
他已把黑麥多對多小穗基因轉育到小麥核基因組中,改造產量構成因素,育成"10-A"多小穗資源材料,使小麥小穗增加了30%,如今已在國內許多育種單位應用,有希望在近期選育出穩產千斤的新品種來。
在小麥的發育形態學的研究中,他發現復小穗的器官形態建成過程與過去的莖葉節學說(phyton theory),以及當前流行的頂枝學說(telome theory)顯然矛盾,由此建立了多級次生節軸學說(multiple secondary axes theory)統一了這些矛盾,闡明軸性上端適應光合作用而擴展,表面面積增長大於體積增長造成中空,形成內腔,並開裂平展形成葉。
在吲哚乙酸集中的內腔底部形成次生分生組織並發育成次生生長點成長為次生軸,按第一節軸的同一方式擴展成為第二葉。第二節軸兩級生長的下端分生組織形成節間生長組織。
按同一方式構成上位的各個葉片,多級極軸的聯合構成莖,合理地解釋了所謂的"根莖轉換"。
雙裂節軸構成對生葉,由於對生葉相互間不平衡發育造成位移並形成互生,發育不平衡帶來的面積差所造成的相互推移,構成了螺旋互生葉序。左旋、右旋是初始面積差的方位確定。
脈序是促使輸導組織特化的吲哚乙酸流跡所形成,併合理地闡明了勾芒以及禾本科葉片縊痕的來源。指出原始的雙裂節軸是石松,單裂節軸是真蕨,多裂是木賊。
並指出泥盆紀的星木才是高等植物演化進程中的一個主幹,尼萊蕨是旁枝,可能是一種葉退化了的腐生植物。
顏濟在小麥族屬種間細胞遺傳學的研究中發現細胞間核物質不但可以通過胞間連絲以染色質的形式相互轉移,還可以通過接合管或接合孔轉移整個間期核,轉移分裂前期的染色絲,中期的染色體。
肯定了細胞融(Cytomixis)在系統演化中的作用。闡明了高倍同源異源多倍體起源的機制。並提出花粉管可能是接合管演化形成的一種變式。
顏濟指導博士研究生從地方品種中篩選出高雜交親和材料J-11。它除含有中國春含有的kr1,kr2,kr3三對高親和基因外,還含有一對新的位於1A染色體上的kr4基因。
J-11與黑麥的親和性可高達95%。與其它屬、種的親和性也比中國春好得多。如今已成為各國學者手中的犀利的工具。如今他們在四倍體小麥中又發現一些新高親和基因。
評價
在顏濟教授的教育生涯中,承擔了大量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生課程教學任務。顏老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當他的博士生,凡是未在國外刊物發表2篇文章的,他一律不同意參加答辯。
為此,有的學生甚至讀了5年博士。但正應了"嚴師出高徒"一語,他所帶出的20位博士、碩士弟子如今都已成為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幹。
如鄭有良教授是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川農大校長,孫根樓博士是加拿大聖瑪麗大學的助理教授,而盧寶榮博士則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