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題滁州醉翁亭

《題滁州醉翁亭》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一首五言古體詩歌。該詩是一首借客觀景物描寫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詩。

《題滁州醉翁亭》
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詞

《醉翁亭記》是散文,散文宜於詳盡地寫景敘事,所以從醉翁亭周圍環境寫起,再寫到亭子本身,又寫四時景色的不同和一天之內景色的變化,最後淋漓盡致地鋪寫滁人和太守在這裡的遊樂。[1]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題滁州醉翁亭

創作年代;宋朝

作品出處;《全宋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歐陽修

作品原文

《題滁州醉翁亭》[2]

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

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

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

聲如自空落,瀉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

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

所以屢攜酒,遠步就潺湲。

野鳥窺我醉,溪雲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與我言。

惟有岩風來,吹我還醒然。

注釋譯文

(1)遺:遺忘,忘記。

(2)涓涓:水細流不絕的樣子。

(3)潺潺:水慢慢流的樣子。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借客觀景物描寫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詩。歐陽修詩集中直接以"醉翁亭"為題的詩,只有這一篇。該詩與《醉翁亭記機》寫的都是同一個亭子,但從寫作主旨到具體描寫內容以至風格特徵都有很大不同,可以比對賞析。

《醉翁亭記》是散文,散文宜於詳盡地寫景敘事,所以從醉翁亭周圍環境寫起,再寫到亭子本身,又寫四時景色的不同和一天之內景色的變化,最後淋漓盡致地鋪寫滁人和太守在這裡的遊樂。該文雖有主觀抒情的成分,但客觀描寫和敘事的成分偏多。

而《題滁州醉翁亭》是一首抒情詩,以抒寫主觀感情為主。所以作者在詩的一開篇就寫自己,點明了自號"醉翁"的緣由;接下來,他寫了亭邊的美景,寫這些美景,都是為之後的抒情所服務。所以寫景部分作者並不能全面鋪開,而是特意選取那一股流過亭下的山間幽泉來描寫,應用誇張的手法,寫泉水猶如從天而降,又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泉水的清脆響聲比喻為管弦絲竹的音樂聲,又覺得泉聲勝過管弦的嘈雜和絲竹的繁複,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泉水的熱愛之情。

作者借寫泉水,寄託了自己的幽懷雅趣。散文《醉翁亭記》更多地體現了作者歐陽修紆徐委備、從容不迫的散文風格,而《題滁州醉翁亭》一詩則較為典型地代表了歐陽修清麗流暢、疏曠飄逸的詩風特色。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3]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4]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5]

視頻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歐陽修-第5講-清醒的醉翁

宋詞十家歐陽修

參考資料

  1. 登滁州琅琊山 賞美景看古蹟 古建中國,發布時間;2018-02-23 16:46:14
  2. 《題滁州醉翁亭》 詩詞文句網
  3. 歐陽修簡介 古詩文網
  4. 韓愈簡介 古詩文網
  5. 歐陽修——北宋文壇領袖 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