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路中心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顧路中心小學地處東海之濱,高橋、川沙兩鎮的中心,金橋開發區的東側。是一所建校近百年的老校。

辦學歷史

學校前身為「私立文明小學」,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由邑人陶如增、張禹德自籌資金所創。初期校舍借用鎮西浜「禮耕堂」,僅有三個班級,學生120餘人。 1918年在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支持下改為公立小學,增設高年級,改名惠北高等小學。

1923年由當地熱心教育人士凌雲洲、陳久余等出資大部分,並向在滬鄉紳募集資金共兩萬一千餘銀圓建造校舍,於1925年竣工。學校規模設備除川沙城內的觀瀾小學(現城廂小學)外,為川沙北區眾小學之冠,享有「南有觀瀾,北有惠北」之美稱。 抗日戰爭時期校舍遭燒、拆破壞殆盡。

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由顧才生、顧希曾等利用聯合國救濟總暑物資募捐集資着原址建造校舍,校門南面過楊家溝橋辟有占地60餘畝的大操場,為當年「川沙第二公共體育場」。

1945年~1948年曾易名「顧潮鄉中心國民學校」。前期歷任校長有張志鴻、胡紹伯、陸永言、陳釋之、顧仲典、連伯生、葉文清、陳燦濤等。

1949年5月川沙解放,川沙縣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學校,改名「顧路鄉中心小學」,1961年定為川沙縣重點小學,「文革」期間又一度改稱「顧東五七學校」,1978年恢復原校名沿用至今。

1992年10月由縣、鄉兩級政府在顧路鎮東規劃土地20畝,撥款365萬籌建新校舍,1994年9月竣工,遷入顧路鎮水洞港路301號新址上課。學校占地面積1276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640平方米,建有三層教學辦公樓三幢,兩層食堂(師生餐廳)一幢和傳達室、倉庫等其他輔助用房。

辦學規模

大操場占地4500平方米,建200米六徑標準環形跑道和100米六徑直線跑道各一,並有足球場及各種體育遊樂設施。現有22個教學班,學生938人,教職員工69人,其中有小學高級職稱的32人,占教職工總數的46.38%。專任教師共58人,其中2人高中畢業,占3.45%,18人中師畢業,占31.03%,37人大專畢業,占63.79%(其中14人在讀本科),1人本科畢業,占1.72%。 我們的校風 :高尚 高效 高遠 教風: 敬業 勤業 精業 學風: 勤學 會學 樂學。

素質教育

按素質教育的實現範圍來分,中國素質教育主要分為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個人素質教育是指學生個人在應試教育環境下通過改進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素質教育[1]。社會素質教育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實現的素質教育。國家素 質教育指的是在全國範圍內以憲法[2]、法律和地方行政法規為法律基礎,擁有完善體制機制保障的完全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搜狐,2020-02-28
  2. 一起來了解憲法知識! ,搜狐,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