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誦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顧誦芬,機空氣動力學家。1930年2月4日生於江蘇蘇州。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航空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主要從事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主持殲八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任殲八飛機型號總設計師,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擔任殲八Ⅱ飛機總設計師,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法,把飛機的各項專業技術綜合優化於一個機型中;主持了主動控制驗證機的研製;與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合作研究遠景飛機布局等。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主要代表作有《設計超音速高性能飛機中的一些氣動力問題》、《飛機操縱安定品質計算手冊》、《飛機總體設計》等。[1]

我要製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記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院士

「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日本軍機空襲時那撕裂天地的轟鳴。」回憶起「七七事變」時的場景,眼前的顧誦芬院士仍難掩激動,「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保護國家,我要製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已至耄耋之年的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是我國航空工業領域唯一的兩院院士,他為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創建了屬於中國人的氣動力設計方法,同時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1951年8月,顧誦芬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畢業,來到剛組建起來的國家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跟隨當時國內最高水平的飛機設計專家徐舜壽和黃志千工作。

1956年8月,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建立,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他和全體參研人員歷經兩年探索,終於令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飛機——殲教1在1958年7月26日試飛成功。在工作的過程中,顧誦芬也成長為國內頂尖的航空氣動力學家。20世紀60年代,我國決定自主研發一款速度快、航程遠的飛機,就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殲8。由於原總設計師黃志千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位專家一道組成技術辦公室,承擔起總設計師的重任。

殲8飛機在1969年7月首飛成功,但這只是研製工作新的開始。在後來的試飛中,顧誦芬發現殲8飛行時會出現跨音速的抖振問題。為了徹底解決飛機抖振問題,年近50歲的顧誦芬帶着望遠鏡和照相機坐上殲教6飛機,在空中跟隨並觀察殲8的飛行流線譜。

為了解決抖振這一關鍵技術問題,顧誦芬帶領團隊用了將近10年。1980年3月,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同年11月,殲8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名單上,顧誦芬的名字排在首位。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獲得殊榮的顧誦芬從未懈怠。20世紀90年代,他發起並組織了與俄羅斯氣動力和飛機設計專家對遠景飛機的設計合作,使我國250多名飛機設計技術骨幹受到鍛煉並為設計新一代戰機奠定了基礎;1995年,在他與李緒鄂、崔爾傑的共同努力下,率領技術團隊研製出中國第一架地效飛行器……形成了數十份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時至今日,這位老人仍然關注着國際航空前沿科技發展的動態,思考着國家航空工業未來的發展。[2]

視頻

參考文獻

  1. [1]顧誦芬
  2. [2]顧誦芬:製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