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頊 |
項(拼音:xià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簡牘文字 ,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本義指頸的後部,泛指脖子。項又指種類,引申為量詞,用於分類的事物。項也是姓氏用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項
拼音; xiàng
注音; ㄒㄧㄤˋ
平水韻; 上聲三講
部首; 工、頁
總筆畫; 3+6、6+3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造法; 形聲字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9879
五筆; AMDY
倉頡碼; MMBO
四角號碼; 1118 2
繁體字; 項
字級; 一級(1370)
文字溯源
《說文解字》說:"項,頭後也。從頁,工聲。"許慎認為"項"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是"頁"(xié),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在這裡讀xié,不念yé。"頁"的本義就是"頭",所以凡是和頭有關的字,它們的形旁都是"頁"。聲旁"工"字,在上古時期它是"東"韻字,也就是說它的韻母是"ong"。所有的以"工"字為聲旁的字韻母都是"ong"。可是們的現代讀音卻明顯地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讀ang,一部分讀ong。戰國文字作圖1,構型與現代相反,左為"頁",右為"工";戰國晚期秦文字定形為左工右頁,篆文構形相同。
也有人認為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甲骨文作新附①,從人,在其頭部後面附加弧筆,標示脖頸後面的部位,與《說文》"頭後"的正相吻合。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戰國以後變成了從頁工聲的形聲字。
近義辨析
項、領、頸
"領"指脖子,引申指衣領。"領袖"原指衣領和衣袖,比喻為人表率的人,引申指領導人物。"項"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後部。 "頸"也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前部。"刎頸"指割脖子,自殺。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九】【頁部】胡講切(xiàng)
頭(頸)後也。從頁工聲。
【注釋】①頭: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頭當為頸。《玉篇》:'項,頸後也。'"
說文解字注 頭後也。
段注:頭後者,在頭之後。後項雙聲。故項槖亦曰:後槖也。肉部曰:脰,項也。《公羊傳》:搏閔公這脰。何雲:脰,頸也。齊人語,此當曰項而曰頸者,渾言則不別。《小雅》:四牡項領。傳曰:項,大也。此謂項與輥同。
從頁,工聲。
段注:胡講切。九部。
廣韻 胡講切,上講匣 ‖工聲東部(xiàng)
項,頸項。《說文》曰:"頭後也。"《釋名》曰:"項,確也,堅確受枕之處。"又姓,本姬姓國。《公羊》曰:"為齊桓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燕為楚將,生梁,梁兄子籍,號霸王。胡講切。二。
【校釋】①確:原作"硧",據鉅宋本、元泰定本、四庫全書原本及《釋名》改。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項·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3
《唐韻》胡講切《集韻》《韻會》《正韻》戶講切,並學上聲。《說文》:頭後也。《釋名》:項,確也。堅確受枕之處。《儀禮·士冠禮》:緇布冠缺項。注: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筓者,著頍圍髮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
又冠後為項。《儀禮·士冠禮》:賓右手執項。注:項,結纓也。
又國名。《春秋·僖十七年》夏滅項。注:項國,今汝陰項縣。《前漢·地理志》汝南郡縣,項。故國。
又《唐書·西域傳》党項,漢西羌別種。
又姓。《韻會》:本姬姓國,齊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史記·項羽本紀》: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又大也。《詩·小雅》:四牡項領。傳:項,大也。箋: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
又《唐韻正》古胡孔切,鴻上聲。張衡《西京賦》:鮪鯢鱨鯋,修頟短項。大口折鼻,詭類殊種。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工"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❶"工"窄"頁"寬,頂部"工"低,底部"頁"低。❷"工",提筆收於橫中線。❸"頁"起筆於豎中線左側;ㄇ的左豎寫在豎中線,㇕(橫折)的寬度不超過上橫;豎撇起筆於橫中線上側,撇尖伸向"工"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