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須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須愷
出生 1900年6月3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無錫縣
母校 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職業 水利工程學家、教育家
研究領域 流域水利開發,大型工程規劃

須愷(1900—1970),男,漢族,水利工程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科技事業的先驅。畢生致力於流域水利開發,興利除害,綜合利用水資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錢塘江、贛江、綦江等流域規劃和大型工程規劃;在主持蘇北運河規劃設計中,提出了利用沉掛法加固修護長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國最早從國外學習灌溉和回國開設灌溉學講座的學者,培養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術的骨幹力量,為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人物概況

須愷,字君悌,是20世紀的同年人。1900年6月3日出生在煙波浩瀚的太湖之濱——無錫縣港下鄉廟橋村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和他的叔叔是新學的倡導人,他們在無錫縣師範學堂畢業後,回到家鄉廢廟辦學。須愷就在他們新辦的廟橋小學學習後,進入常州中學學習。少年的須愷面對着湖邊的農田,眼看着家鄉父老,要靠腳踩水車車水澆田,才能有較好的收成,使他領悟到:水是農業的命根,他決心學習水利造福人民。1915年夏天,他從常州中學畢業後,就考進了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的特科班。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所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中國現代水利界的先驅李儀祉先生就是該校的創辦人之一,當時也在該校擔任教授。年輕的須愷,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為李儀祉先生所器重。在河海學習期間,他和同班同學汪胡楨、張聞天等人交往親密,學業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勵,都以修建水利,振興中華為終身志願。1917年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於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須愷畢業後,先到江蘇省江北運河工程局從事最基礎的測繪工作,他精心鑽研,就測繪工作的心得,在他17歲那一年寫出第一篇述作:《製圖雜讀》發表在《河海月刊》上。一年多後,他到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工作,這個委員會是在1917年華北水患天津被淹之後,為了整治順天和直隸兩省的河道泛濫,保證天津商埠的安全,解決水災善後由中外合辦的水利工程機構。工作人員中有不少歐美的工程技術人員。須愷以他嚴謹、勤奮、優秀的工作表現,深得國內外工程師的好評。1920年一位美籍華人高大綱先生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吐洛克灌區(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招聘一位中國有種植水稻經驗的灌溉技術人員前往工作。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順直水利委員會就推薦須愷去美國工作。他在美國加州吐洛克灌區工作一年多,通過對水稻灌溉技術的實踐,深感中國傳統的水利技術有必要與新興的現代水利科技相結合,就決心留在美國繼續深造。1922年9月他進入舊金山的美國加州大學灌溉系學習。在加州大學學習期間,他和原來也是河海的同學張聞天住在一起,交往密切,深受張聞天進步思想的影響,更加堅定了為振興中華、解除人民大眾的困苦而奮鬥的信念。1923年下半年,為了獲得實際的興修水利的經驗,他到伊利諾斯州、紐約州和芝加哥等地參觀訪問,1924年獲碩士學位,於3月返回祖國,投身於祖國的水利建設事業。

回國後,他先到陝西省水利局協助李儀祉先生主持涇惠渠新型灌渠工程的規劃設計工作。1927年他被邀到江蘇省裕華墾植公司任工程師,負責蘇北墾區的灌溉排水工程的設計和實施。1927年下半年浙江省成立錢塘江工程局,須愷被聘擔任統籌治理錢塘江的工程師。到任後,立即到沿江沿海各地,實地勘察,調查研究,訪問當地居民,分析比較提出了《略陳治理錢塘江意見書》,他主張在治標應急的同時,應當積極地開展治本的五項技術的研究,並且要優先進行水文觀測和地形測量,為錢塘江整治工程的規劃設計,做好前期工作。 他在工作實踐中,深刻體驗到中國水利工程的任務十分繁重,而從事水利工程的人才奇缺,必須把培養水利科技專業人才作為當時發展水利事業的當務之急。他在陝西水利局工作期中,就兼任了西北大學工科主任。1928年2月又接受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以後的中央大學)工學院的聘請,擔任土木系的教授,當時水利是作為工科土木工程的一個專業,他在大學裡講授了灌溉、河工等課程,引用歐美現代水利科技結合傳統的中國水利技術作為講課的內容。1928年9月在順直水利委員會的基礎上改組成立了華北水利委員會,邀請須愷擔任技術長。這時候正是永定河1927年發生大洪水之後,他深入災情嚴重的現場進行調查研究,用以工代賑疏浚河道、堵口復堤等工程,也研究了灌溉、洗鹼放淤等工程,主持編制《永定河治本計劃》,這是海河流域規劃最早的藍本,也是按流域規划進行治理的開端。

積極參加治淮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受到淮河水災的嚴重威脅,決定成立導淮委員會,由蔣介石親自兼任委員長,李儀祉擔任總工程師,須愷擔任副總工程師,參與主持《導淮工程計劃》的規劃編制工作。這個《計劃》吸收了前人導淮各種方案的長處,又親身查勘,運用現代水利科學技術,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提出排洪、航運和灌溉並重,首要是除害,而除害又能結合興利,並確定了江海分疏,淮沐沂泗四河分治的原則。這個《導淮工程計劃》於1931年4月完成。1931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水,汛後對《計劃》又進行了修訂。雖然這個《計劃》的大部分工程由於政治的和經濟的種種原因,沒有能付諸實施,但《導淮工程計劃》的本身仍不失為我國30年代初期流域水利綜合治理的重大科技成果。

須愷一生特別注意水利工程的戰略布局和採用水利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他親自主持的蘇北運河整治規劃和設計,提出對我國古運河進行現代技術改造。在他兼任導淮委員會17區工程局和里下河工程局局長期間,主持修建了淮陰水利樞紐工程、淮陰船閘、邵伯船閘和劉老澗船閘以及三河、相莊活動壩等工程,為蘇北的航運、灌溉和排水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工程也是我國早期出現的一批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通過這批工程的興修,還培養出一批現代水利的科技人才。1933年須愷代理李儀祉擔任導淮委員會總工程師,1935年正式擔任總工程師,在導淮工作期間,他潛心研究了蘇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澤湖蓄水對蘇北灌溉的作用等問題,同時,還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導,以及蘇魯運河的治導改造等問題,這些都是當時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課題,並在中國水利工程學會主辦的《水利》月刊上先後發表了他的論著。他還總結了導淮規劃的經驗,寫成了《導淮問題》和《導淮工程計劃釋疑》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1937年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的《萬有文庫叢書》第12集《中國的水利問題》和導淮委員會刊印的單行本中。年輕的須愷,胸懷祖國,念念不忘帝國主義侵略我中華的國恥,懷着興修水利,報效祖國的抱負,以澄清和洗雪我中華國恥為己任,他以澄華、清華為兩個兒子取名,以銘志他的抱負。

吸取歐洲經驗

1937年上半年,他接受了國際聯盟的邀請到歐洲各國考察水利,隨行的有張書農等人,到了法國、德國、荷蘭、瑞士、意大利、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家,不僅搜集並帶回了大量水利科技資料,還在法國參觀了萊茵河上游的第一座梯級——規模宏大的堪白(Kemb)工程(1932年完成),又參觀了北部塞納河(Seine)上比較古老的渠化工程、南部的龍河(Rhone)整治工程、西南部河道整治及水力發電工程。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波爾渡及羅安(Rouen)等大港。在比利時參觀了即將竣工的亞爾培運河(Albert Canal)以及安維司(Anvers)港,在荷蘭考察了萊茵河下游的整治工程以及鹿特丹(Rotterdam)港,又參觀了舉世聞名的須德海(Zuiderzee)圍墾工程。由於須德海圍墾工程的規劃工程很值得借鑑,並考慮我國湖泊海岸較多,因此須愷安排張書農暑期再去實習。事隔多年,到1954年,長江南京段浦口江岸崩坍,嚴重威協了南北交通要害的浦口車站,水利部的主要技術人員都到南京會商,須凱提出沉排護岸的建議,並具體提出施工方法。他的建議得到南京黨和人民政府的採納,該工程於1955年提前完工,至今數十年來完整無缺,節省了大量的維護費用,為我國水利工程作出又一重大的貢獻。

工程建設貢獻

1937年7月日寇侵占平、津,接着又侵占京滬杭,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須愷擔任總工程師的導淮委員會機關也遷到重慶附近的綦江,當時四川省還沒有鐵路,為了改善對重慶的煤炭、鐵礦和其他物資的運輸和供應,在須愷的主持下,導淮委員會開展了綦江(長江的一條支流)渠化工程的規劃和設計工作,並且組織了各級渠化樞紐工程的施工。還支持了剛從印度學成歸來的王鶴亭研究生產「代水泥」,以解決戰時後方缺少水泥供應的困難。綦江渠化工程完全採用了自製的「代水泥」作為膠凝材料,不僅興修完成了第一期羊蹄峒、石扳灘等五座船閘樞紐工程,也建成第二期石溪口、剪刀口等六座船閘樞紐工程,在戰時的後方,綦江渠化工程的建成,是一項振奮人心的戰時重大的建設。在須愷的主持和策劃下,導淮委員會還進行了長江另一些支流,如赤水河和烏江的航道整治工程,使抗日後方的通航交通運輸情況有所改善。

人才培養

1942年須愷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技監(即技術總監),這是當時水利方面最高的技術職務。他除了繼續從事河道渠化工程、治理航道工程的研究規劃以外,仍努力研究和促進後方各地的灌溉事業,以加強戰時農業生產的發展。並以更大的努力培養人才,為戰後重建祖國,造就一批水利科技的骨幹力量。他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兼任中央大學工學院水利工程系主任,親自為學生講課。他孜孜不倦,諄諄善誘地要求在國內和出國深造的學生要投身到實踐中去,要理論聯繫實際,不要單純追求書本知識。他還十分重視全國水文站網的設置和主要江河的查勘測量等基本工作的安排,為抗日勝利後,進行水利建設,做好技術上的種種準備。

主要貢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後,他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首屆技術委員會主任。本來就是多災的淮河,新中國建立第二年,又遇到了嚴重的水災,促使黨中央和政務院迅速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須愷和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親自到淮河流域各地視察,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探討治理淮河的辦法,經過周密考慮,提出了「蓄泄兼籌」的建議,為政務院所採納,1950年10月政務院正式頒布了以「蓄泄兼籌」作為治淮的方針。

須愷一貫主張按流域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力求水利工程的戰略布局和領導決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1954年他兼任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第一任院長,就着手布置並親自指導進行海河流域的勘測規劃工作,1956年《海河流域規劃報告》擬定後,須愷認真審查,並親自寫了一篇《海河流域規劃的說明》作為在審查會議上的發言,水利部把他的發言稿印發給大家作為海河流域規劃修訂的主要依據。「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一科學的論斷,須愷不遺餘力加以發揮,他努力發展新中國的灌溉事業,研究探討灌溉事業發展中的新問題。1956年6月他在全國灌溉系統新建和改建科學技術交流會議上作了《中國的灌溉事業》的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的自然環境和農業水利的狀況和發展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發展灌溉中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他特別注意按流域結合各省(區)、市行政規劃區的農田水利建設。1962年前後,他曾提出要分片搞好農田水利建設,達到旱澇保收的標準,這樣只要不遇到特大的旱澇災害,就會使這一部分農田有較高的收成,就會有比較可靠的農業基礎,1964年國務院正式提出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業田的要求。

從新中國成立直到1970年10月6日逝世,須愷一直擔任水利部技術委員會主任和規劃總局總工程師的職務,他肩負着全國各大江河的流域規劃和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建設規劃和全國各重大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審核把關的重任,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探討最佳的規劃設計方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態度,對情況尚不夠明了的問題,都要親自到現場勘察後再作定奪。他每天工作都在十一二小時以上,幾十年如一日。在此期間,他還連續三屆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每次參加「人大」會議,為了不耽誤工作,都是提前到他的辦公室里,先審閱一些重要文件安排好工作,再趕去開會;會後再回辦公室繼續工作到深夜。他一生刻苦嚴謹的工作作風,謙虛認真的科學態度,不怕疲勞的鑽研精神,真正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在流域規劃和農田水利科技上做出的豐碩成果,給人們留下永遠光輝的遺產,受到後人的尊敬和愛戴。

人物簡歷

  • 1900年6月3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 1906—1910年 在廟橋小學讀書。
  • 1910—1915年 在常州中學讀書。
  • 1917年5月 畢業於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特科班)。
  • 1917—1918年 在江蘇省江北運河工程局任測量員。
  • 1919—1920年 在天津任順直水利委員會助理工程師。
  • 1921—1922年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吐洛克灌區工程局(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工作。
  • 1922—1923年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灌溉系學習。
  • 1923—1924年 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紐約州等地實習、考察、參觀訪問。
  • 1924—1926年 在西安陝西省水利局任工程師,兼任西北大學工科主任。
  • 1927年 在江蘇東台裕華墾植公司任工程師,任浙江省錢塘江工程局工程師。
  • 1928年 任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教授。
  • 1928—1929年 在天津華北水利委員會任技術長。
  • 1929—1933年 任導淮委員會副總工程師。1931年後,曾先後兼任導淮區工程局局長及里下河工程局局長。
  • 1933—1942年 任導淮委員會代理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35年起)。
  • 1937年 應國際聯盟邀請赴歐洲及非洲考察水利,曾到達法、德、荷、比、瑞意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國。
  • 1942年—1948年 任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1946年後改稱水利部)技監。
  • 1942年—1948年 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九屆副會長,第十屆及第十一屆會長。
  • 1945—1948年 兼任國立中央大學水利系教授、主任。
  • 1947—1948年 兼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水利部贛江流域水利開發顧問團團長。
  • 1948年 在上海,澳大利亞的悉尼,擔任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局代理局長。
  • 1949年 在廣州,擔任美國經濟合作署華南分署水利顧問工程師。
  • 1949—1965年 參加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1950—1952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技術委員會主任、規劃司司長。
  • 1953—1954年 任水利部設計局局長。
  • 1954—1958年 任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院長。
  • 1957—1967年 任中國水利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 1958年 任水利電力部勘測設計總局總工程師。
  • 1959—1970年 任水利電力部規劃局總工程師。
  • 1970年10月6日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 1 須愷.製圖雜談.《河海月刊》,1917年第一卷第四期.
  • 2 須愷.海堤建築計劃.《河海月刊》,1921年第四卷第三期.
  • 3 須愷.略陳治理錢塘江意見書.浙江省《建設廳月刊》,1928年第七、八號合刊.
  • 4 須愷.運河與文明.《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一期.
  • 5 須愷.水權法商榷.《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三期.
  • 6 須愷.江潮對淮河排洪道泄量的影響.《水利》,1932年第二卷第二期.
  • 7 須愷.十七區工賑之進行.《水利》,1932年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
  • 8 須愷.洪澤湖下游需水量初步估計.《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9 須愷.洪澤湖之效用.《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0 須愷.淮河洪水之頻率.《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1 須愷.研究山東運河治導計劃備忘錄.《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2 須愷.導淮工程計劃釋疑.導淮委員會刊印單行本,1933年10月.
  • 13 須愷.民國十年三河流量測量的研究.《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 14 須愷.三河南部活動壩之位置.《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 15 須愷.導淮工程之實施及其功效.《江蘇建設》,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
  • 16 須愷.導淮問題.商務印書館發行.《萬有文庫叢書》,1937年第12集《中國的水利問題》中第245頁到309頁.
  • 17 須愷.海河規劃的說明.水利部刊印.單行本,1956年.
  • 18 須愷.中國的灌溉事業.水利部刊印.單行本,195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