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舊港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頭前溪舊港島位於新竹頭前溪出海口的河中島,舊港島居民200戶、約700人,因屬感潮地帶,以前每到汛期常必須緊急撤離。
目錄
楊人傑表示
在順勢呈現水環境自然生態與地景人文風貌的「共創水麗」概念下,舊港島分2期執行環境再造,今年先用原來的地形、防洪設施,加高50公分具有景觀意象的「防洪牆」,有效延長約3小時的疏散撤離時間。
另透過生態工法加強島內積水的導引排除;島尾、台61線路橋下方的地帶透過綠美化營造出適合賞鳥、看招潮蟹等生態活動的河口教室,還可觀賞夕陽海景。
島上並保有當年的燈塔、類似「海關」性質建物的遺址,也可看到與新竹市康樂里「槺榔驛」聯通的的鐵道遺跡。
楊人傑說,將透過新概念的水利設施,與縣、市政府合作,讓擁有優質資源的舊港島未來成為新竹縣、市水環境中迷人的休閒遊憩景點。 [1]
第二河川局
為採公眾參與方式型塑河川願景,第二河川局近期積極辦理水共生圈系列活動,期望透過工作坊方式建構公私協力的對話。今2020(10/24)於舊港里辦理「舊港島大樹下講古」及「水故事社區營造」工作坊,上午在蔚藍天空下,臨著頭前溪畔,依著百年榕樹,伴隨微風徐徐,聆聽在地居民分享舊時記憶,話題從竹塹港說起,談舊港大橋、古早輕便車、分享如何利用鰻墩抓魚捕鰻,從生活記憶、環境特色談到未來願景期待。
下午在日本時期村里通訊中心(今舊港里集會所)由第二河川局針對即將辦理的「頭前溪舊港島調節池及環島保護工環境改善工程」進行願景説明,希望藉由居民及關心舊港島的NGO團體,以公私協力及在地需求角度與工程結合,隨後邀請與會者則從人文歷史、宗教信仰、文化資產、自然生態、地方產業等面向盤點社區資源,結合老、中、青三代,討論如果在舊港一下午,舊港可以呈現什麼面貌?防洪工程與地景的結合是什麼?共同擘劃未來願景。
今日工作坊在地居民參與及團體組織參與踴躍,包括舊港里蔡松根里長、康樂里林再興里長、新竹市野鳥協會陳萬方理事長、風動竹塹特色文化協會彭峰家理事長、竹塹社區大學吳文昌校長、清華大學陳宏州教授、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我們要喝乾淨水行動聯盟、舊港文史教育工作室、典翰城鄉工作室、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生、中華大學學生與眾多在地居民共同參與。
從小就居住在舊港島的阿姨回憶起當年還沒有建設舊港大橋時,都需要渡船過去,穿著正裝卻躲不過搭船必經的泥濘之路,現在她歲數已長,只希望舊港島能依舊保持這樣的平靜單純,不要淹水,後代能平安過生活即是島上居民最大的願景。
二河局楊人傑局長表示,很開心居民熱情參與,舊港島的既有環境資源沒有受太多破壞,但希望藉由改善河岸環境,能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希望能與大家共同攜手打拚,保有原有舊港的美麗,同時創造舊港新風貌。
環境美化,與防汛接軌
舊港島位於新竹頭前溪出海口的河中島,第二河川局投入相當多的經費辦理工程、非工程計劃,除強化在地的防汛能力外,同時也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在公部門以及舊港島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去(109)年度榮獲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金質獎特優的殊榮,讓在地居民對於居住的土地有了更深一層的認同感與向心力,自我衍生主動自發性的維護環境責任感,持續維護美麗家園。
在公私協力之情境下,第二河川局舊港島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模式,也希望這個模式能擴散到其他地方,共同維護生活的環境。
河中島
位於新竹南寮北邊的舊港里,曾經走過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昔日繁華。而鮮為人知的「河中島」是舊港宿命,如何「與水共生」是島上居民與第二河川局多年思考尋求解決的方向。
根據記載,竹塹港的興起對於新竹的開發具有一定的影響,清朝嘉慶年間,當時有許多移民至竹塹,竹塹港也是兩岸之間來往的貿易港口,「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五竹塹」因而得名。竹塹港逐漸淤積沒落昔日風華退去,留下歷史定位及人文價值。現今「河中島」島上仍有約700位居民,依舊保守看顧著祖先打拚所留下資產,然而洪災的威脅依舊。
二河局多年來藉由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包含島內施做環島護岸工程、調節池、防潮閘門、堤後排水等工程,訂定警戒水位值、建置洪水預報系統、CCTV影像站、水位站及淹水感知器、即時廣播系統、編制防汛志工及辦理防汛宣導等,希望能降低致災風險,藉以保障在地居民之生命財產安全。 [2]
舊港原稱竹塹港
清代乾隆末期到日治大正年間,作為台灣與大陸間貿易往來門戶,頭前溪舊港島有其地理環境及人文歷史上的特性,但舊港位處頭前溪出海口屬感潮河段且為一河中島,島內地勢低窪,環島護岸依治理計畫採現況保護,低於頭前溪兩岸堤防100年重現期距保護標準,漲潮時頭前溪水位易受潮汐頂拖壅高影響,颱風豪雨期間面臨內水積淹及外水溢淹的風險。
第二河川局近年積極在頭前溪舊港島辦理改善工程,已完成環島護岸工程、苦苓腳堤防工程、丁壩工、導流工、分流工、調節池、防潮閘門、堤後排水等。非工程措施亦在舊港島內訂定警戒水位、建置洪水預報、CCTV影像站、水位站、淹水感知器、即時廣播系統、編制防汛志工及辦理防汛宣導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