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韓非子:諸子百家的終結

韓非子:諸子百家的終結,歷史人物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韓非子

① 韓非能被稱為子,自然是響噹噹的人物,君不見太史公《報任安書》記載了: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戰國韓王之子(韓公子),師從最後的儒者——荀子。據記載,韓非子口訥,所以就比較會寫,兩千年後來的周作人也是如此。着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10萬餘字,在那個竹簡帛書的年代,單就這一項就很了不起。


他的主要活動時間,可能處於最為激烈的戰國末期——滅國戰爭前夜。這個時期的諸侯戰爭,早已不再是以稱霸為目標,而是要奪你土地、掠你百姓、滅你國家,疆域併入己國。所以你看,韓非子在被迫害後兩年,也就是秦王政16年(公元前231年)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掃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


韓非子之前,戰國中期以來,法家講究三個字——法、術、勢。如秦國的商君衛鞅重法,法者,律法規章、嚴刑峻法;韓國的申不害(申不害原是鄭國人,韓國滅鄭國後入韓國,韓昭侯拜為丞相)重術,術為權術,神機妙算也;趙國的慎到重勢,勢,為威權。只有不太會說話的韓非子,綜合了這三點,他堅定地提出,人與人之間純屬利益分配關係。


不信請看:古人生了兒子就高興,生了女兒就要拋棄,為何?因為兒子可以養老,女兒是要嫁人的。衛國有一對夫妻喜歡做白日夢,妻子向神禱告,我要白得一百捆布;丈夫就問妻子,為何這麼少?妻子說,超過這個數,你就要拿多餘的布換錢去買小妾啦。而作為君主,自然希望大臣都能夠能力和俸祿相匹配;可是作為大臣,當然想少一些能力和付出,多得一些俸祿和賞賜。


以上綜合來看,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妻關係,人性都是從有利於自己的一面出發的。韓非子決不僅停留在此,他進一步殘忍地提出,人的一切行為動力都是一個字——利。同樣的觀點,在西方還要到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啟蒙思想家霍爾巴赫也提出了,人從本質上就是自己愛自己、願意保存自己、設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所以,利益或對於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動的唯一動力。


在利益的基礎上,韓非進一步指出,個體是沒有價值的,相對於國家和權勢,人的獨立性是有罪的。那麼如何使得整個社會朝着共贏方向發展呢?


儒家給出的是仁義道德,這是一種總效益高而成本較低的道路。韓非子在茫茫人海中發現了,道德自覺這種東西雖然成本低,但還不是最低,他旗幟鮮明地指出,還有更小可能是最小成本之路——嚴刑峻法之路。通過律法規定,個體只有且必須生活在帝國體制內,離開帝國個人毫無意義;個體只是帝國或者說權威的工具,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帝國整齊劃一,保持持久穩定。這一切都極度否定了個人利益的價值。


② 我斗膽猜想,韓非子老人家想必沒有談過戀愛,他不知道,人才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和變量,不信,請看看你身邊,一件極小的事情,一個小情緒,一條朋友圈、甚至於聊天一個表情,都有可能改變這一天的心情,怎麼可能是像標準化工具呢!反過來看,人生的不確定性不也正是人生的樂趣嗎?


韓非子有一句着名的言論,讀過武俠小說的想必都不陌生,即《五蠹》中,「儒以文亂國,俠以武犯禁」。


應當說,韓非子是儒學的巨敵。他犀利地指出仁義、道德是沒有用的,個人的德行也是靠不住的,堯舜這樣的聖人不用法也能善治,桀紂這樣的暴君什麼法也是約束不了的。


到此為止,發現了沒有。韓非子做的是事實判斷,即有用還是無用的尺度。孟子極力倡導仁義道德,是說這樣的政治倫理是對國家和百姓好的,這是價值判斷,即好與不好的尺度。說到底,就是老鮑所說的科學與信仰的區別。


值得關注的是,孟子荀子都十分關心學習。孟子認為人性善,因為學習可以保持這善;荀子認為人性惡,因而需要學習來改變這惡,化性起偽,着名的《勸學篇》,開篇就提出:學不可以已。韓非子的學習,集儒、法、道諸子百家,從客觀而言,是因為他出生的時代,正所謂,時也命也。


③ 儘管學習很重要,韓非子終究還是終結了私學。韓非子甚至認為,私學者,二心之學也;師徒關係、私學成群,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甚至忘了自己為何出發!自己的恩師——荀子,就是私學大師!看看他的話,多麼狠:凡亂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翻譯成白話文即凡是犯上作亂者,反對現存社會的,常常是讀書人中那些懷有異心搞私學的人),還有更狠的,請看: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www.gs5000.cn


始皇帝34年(前213年),禁書,始皇帝35年(公元前212年),坑儒。


歷史總是這樣客觀、冷靜、殘酷: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犯上作亂者又有幾人讀書!落地舉子黃巢、洪秀全……然而這一切,都完了,禁私學,秦帝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諸子百家皆不復存!一個自由灑脫的時代終結了!


韓非子雖然是荀子的學生,但他的主張更多來自於老子,是以被稱為兩個老子傳人之一,另一個人是莊周。對人性的徹底失望,找不到出口,老子西出函谷關,莊子持竿不顧,韓非不一樣,他非要找出一條血路,殺將出去。他寄希望於君主,為強者說話,他忘了,自己也是臣子;他反對私學,他忘了,他也是私學弟子。


歷史非常吊軌的是,幾乎所有法家的代表人物,特別在秦效力者,幾乎沒有好下場,商君車裂、韓非被誅。韓非入秦伏誅,再無諸子百家

視頻 

0032-韓非的哲學思想1

參考資料 

  1. 韓非子:諸子百家的終結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