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韓信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韓信灘》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韓信灘

韓信灘只是漢長安城遺址中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景觀了,它的準確位置在武則天當年出家的寺廟感業寺正南二華里處,約有半畝地的樣子,土色焦紅,兩千年來只長野草不長莊稼,無論怎麼折騰,都是如此。之所以稱其為「韓信灘」,是緣於一個民間傳說,說當年呂后與蕭何合謀設計騙取韓信至長樂宮,命武士在鍾室把他捆綁起來,殺了,頭顱滾落於此地,熱血噴灑,赤地紅茅,所以不長莊稼了。當然,呂后殺韓信於鍾室這件事,在《漢書》中有簡略的記載,亦可佐證漢長樂宮即有鍾室,而且應該距此地不遠。

這種奇觀,千百年來多為騷人墨客所吟詠,如袁枚即有「赤地紅茅千古奇」的詩句流傳下來,以紀念這位死去的將軍。何正璜《西北考察日記》三月四日亦有探訪此地的記錄。「過長樂宮遺址,長樂宮即秦始皇之興樂宮。」「有鍾室,呂后使武士縛韓信,斬之於此。各處均僅能於想象中見之。僅斬韓信之地,相傳永不生草且土作殷赤色,特名韓信灘。見其地乃大塊紅砂石,草自不能生長,除此一片紅地外,余皆成為麥田。黃綠交融中,二三小女孩着大紅衣在地上挑薺菜。四處不見人家,不知其何從而來,觀其幼小腰背,紅衣黑髮,恰作此豪麗故宮遺址之大畫面上絕好之點綴。」倒也是詩情畫意,躍於紙面。

這塊地何以不長莊稼,科研人員的解釋是,漢長安城毀於戰火,鍾室被燒,焦土中的營養成分喪失殆盡,所以不長莊稼。但似乎又不能自圓其說,因為千餘年來當地人深挖、填埋、挪移,想方設法,都不解決問題;說沒有營養成分嘛,卻又長草,因為草的成長也是需要營養的。這種草在植物學上被稱之為黃蒿,菊科種屬,因為味臭,人們又稱之為臭蒿。何正璜他們那時考察的時候是這樣,解放後現狀也一直沒有改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曾有漢長安城考古隊在附近的村子駐紮過幾年,但主要目標似乎不在這裡,然而對於這個雖小卻頗為引人注目的神奇景觀也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有一段時間,不時還有三三兩兩從外地或者城裡慕名趕來的遊客留足參觀,熱鬧過一陣兒,慢慢地就安靜許多了。到本世紀初,據說情況發生了變化,穿過韓信灘的生產路進行了重新規劃,路兩邊的高低差距也變得小了,這種只長野草不長莊稼的景觀就再也看不到了。

今年春上,有幸到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去參觀了一回,看了漢長樂宮凌室、太后寢殿等遺址,韓信灘亦在附近,於是就向工作人員打聽它的情況,回答說,早已消失不見了。這幾年城改力度大,好多舊有的遺址景觀都發生了變化。感業寺還在,和何正璜他們考察時一樣,還是一所小學校,舊時遺物僅剩下幾塊磚石。

於是,韓信灘慢慢成為傳說。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