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韋慕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韋慕庭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韋慕庭 韋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1908年─1997年),美國歷史學家。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佐治·貝利·桑塞姆爵士[Sir George Bailey Sansom, GBE, KCMG (28th November 1883 – 8th March 1965)]的東亞學院(the East Asia Institute)教授中國歷史。

生平

1908年於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出生,幼年隨工作於YMCA的父母來到中國,後回老家。

1931年於奧柏林學院畢業。他第一份工作於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在那裡他準備出版已去世的貝特霍爾德·勞費爾(Berthold Laufer) 的《植物遷移的研究 study of plant migration》,並研究漢朝奴隸制的專題論文。

1933年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曾至北京華語學校學習華語。

1941年得到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共產主義運動。

1947年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曾有助於開啟研究生課程進入全國領先的項目之一,並監督許多有影響的研究生。他的研究重點是民國時期中國,特別是孫中山事業與國民黨的崛起。還組織哥倫比亞口述歷史項目的核心人物。獲富布賴特研究獎金(Fulbright Act Fellowships)。 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內一批要員旅居紐約。

1956年12月,韋慕庭教授突發奇想,這些民國要員的回憶會是一種珍貴的歷史記憶,何不以口述史的形式保存起來呢?於是前往紐黑文( NewHaven),拜訪東亞研究所的同事何廉教授,商討開展這批專題口述史想法的可行性,伺廉深以為是。隨後,韋氏與何廉一起開始制定這批中國口述史研究的具體計劃,盤算所需要的開支。這項計劃要求受訪者必須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的著名人物,並傾向於以學術自傳的方式予以研究並出版[哥大的口述史主要分為兩類:集體性的項目回憶錄(Projects)和個體性的傳記回憶錄( Biographical Memoirs)。],以期為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做點貢獻。然而對於任何渴望開展口述歷史研究者來說,資金問題總是個頭疼問題(一小時錄音帶的製作大約需要$ 100-500。)。

很幸運的是1957年韋氏當選哥大東亞研究所主任,得以有機遇推進這項研究。他以促動東亞研究所發展為由,寫了一份致哥大國際事務部的舒伊勒·華勒斯( Schuyler Wallace)主任的申請書,建議學校福特基金會撥出部分經費給中國口述史研究項目。

1958年,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的首筆福特基金會資金1.5萬美元到位,中國口述史的項目也隨之啟動。

1958年2月,中國口述史項目正式運作,哥大以學校名義邀請了兩位國民黨政府要員——孔祥熙與胡適,由夏連蔭與唐德剛分別負責採訪。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口述史研究計劃得以正式開始。

1961年由福特基金會(Fort Foundation)支持,設置「美國學術機構與中研院近史所聯絡委員會」。

1967年退休,眾學生送他傅佛國(Joshua A. Fogel)和羅威廉(William T. Rowe)合著,1979年Westview Press出版的《不斷變化的中國角度:韋慕庭教授紀念文集Perspectives on a changing China: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C. Martin Wilbu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Retirement ed.》ISBN 0-89158-091-3

1989年將讀書手札及函稿捐贈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7年因白血病於賓夕法尼亞州哈弗福德鎮 (Haverford, Pa.)家中去世,享壽89歲。

著作

《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中國的鄉村政府》(Village Government in China,1934)

《前漢時代中國的奴隸制》(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1943)

《中國國民革命(1923-1928)》(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1923-1928,1984)

《我生命中的中國:一個歷史學家自己的歷史》(China in My Life: An Historian’s Own History,1996)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