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圖片來自xuite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中國大陸譯摩托日記是一部上映於2004年的西班牙語電影,由巴西導演華特·沙勒斯執導,根據切·格瓦拉同名日記改編。[1]

目錄

劇情簡介

1952年1月, 23歲的格瓦拉還只是一個沒有拿到文憑、主攻麻風學的醫學院研究生,但在按捺不住的瘋狂青春的驅使下,他毅然告別了父母和女友,與好友——29歲的生物化學家阿爾伯托匆匆忙忙地抱着帳篷被褥上路了。在格瓦拉和阿爾伯托的眼中,地圖上那條跨越美洲的美麗曲線正在向他們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猶如聶魯達的愛情詩般美好」。就是這種對未知事物懷有的無限探索的興趣,使他們並肩駕着諾頓500摩托車,開始了穿越阿根廷、智利、秘魯、古巴等拉丁美洲國家,為期8個月的旅程。起初格瓦拉以為這段旅程將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因此從摩托車壞在半路到被貨船運走而不覺,從戀愛、喝酒、打架到充當消防員幫助救火。

每一次新奇的冒險都讓他們心動不已,但當兩位年輕人體味到他們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治問題時,他們旅行的基調發生了改變,他們的價值觀也徹底被顛覆。在智利那種「不是人走的路」上,兩個人遇到了一家窮得連最後一塊貧瘠的土地也被地主剝奪的背井離鄉者,他們的「幸運」就是能在附近的礦山找到工作,而礦山老闆連一口水也不給他們喝,這次遭遇讓格瓦拉經歷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眼前的世界與他們享受的生活相距是那麼遙遠。

隨後一路上所感受到的新鮮事物連續不斷地衝擊和轉變着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觀、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着他們,而在旅程的最後一段時間,也是格瓦拉24歲生日那天,他們來到秘魯山區的麻風病人隔離區,與麻風病人共處的親身經歷更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質疑——被經濟定義的所謂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 旅程雖然結束了,但窮苦的人民、無依的孩童、艱難的礦工、疾苦的病人。滿眼無情仍時時衝擊着他們的神經,同時樂觀的美洲人跳起的溫情的舞蹈,舞步間釋放的那種種的不快與不幸,以及那份隨着美妙的音樂適時而來的天性里的自由,更讓他們久久難以釋懷 。

影片評價

《摩托日記》之所以能在許多同類題材電影中脫穎而出,導演沃爾特·賽勒斯對電影的人物塑造與情感氛圍的深厚控制力功不可沒。他把切·格瓦拉的日記與和他共同旅行的阿爾伯托·格拉納多的回憶錄糅合到了一起,給予了影片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細膩真實的背景。從政治與情感的角度,詳細地表現了兩個年輕人旅行的種種細節,追溯了拉丁美洲革命中心的起源。同時,旖旎的南美風光也讓影片的畫面與質感變得如油畫般絢爛迷人;而影片中淡淡的懷舊情調和對人性與革命的嚮往,又把這部深具內涵的電影與一般的公路影片區別開來,顯示出導演沃爾特·賽勒斯含蓄的藝術品位與影像格調。蓋爾·加西亞·貝納爾則成功把握住了切·格瓦拉的不同氣質,以及他內心世界的情感轉變,讓一個勇敢堅強、並且富有責任感的切·格瓦拉形象躍然銀幕,更使影片的主題得以通過人物得到了升華。在這個許多人不再願意發現和追求自我理想的年代,滲透着理性和非理性味道的《摩托日記》,對理想的精神本質進行了探索和反思。它告訴我們,理想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冰涼的追尋,而是我們心靈深處對於生命的真誠信念(央視網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