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視全極化SAR數據的基於模型的非相干極化分解技術·實例手冊
![]() |
《面向多視全極化SAR數據的基於模型的非相干極化分解技術·實例手冊》,安文韜 著,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內容簡介
合成孔徑雷達[1](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衛星是一種不受雲霧遮擋、不在乎白天還是夜晚均可獲得地面高分辨率微波遙感圖像的先進對地觀測手段。我國首顆分辨率達到1m的民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一高分三號衛星(GF-3)已於2016年8月10日發射升空,經在軌測試後於2017年1月23日正式投入使用,其數據產品已在國土監管、海洋管理、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領域取得了廣泛應用。 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GF-3衛星獲得遙感數據約6.7萬景,其中全極化條帶、全極化條帶2和波模式三種全極化觀測模式的數據約2.9萬景。筆者以2019年數據為主附以部分2017年和2018年數據,收集和製作了城鎮、河流、山地、沙漠[2]、海洋、海面渦旋、海冰和冰原、農田、山地冰川侵蝕、融水沖刷、海岸帶、水面養殖、礦山開採等十餘種常見典型地物的大量非相干極化分解產品。從中選擇出210景遙感價值和圖像美感兼具的產品,經處理和編輯形成《面向多視全極化SAR數據的基於模型的非相干極化分解技術:實例手冊》,供廣大高分三號衛星用戶、SAR衛星科研人員和極化數據處理工作者以及普通公眾賞析。《面向多視全極化SAR數據的基於模型的非相干極化分解技術:實例手冊》中展示的GF-3衛星極化產品主要經過了空間多視、極化濾波、極化分解和偽彩色合成等技術處理。希望通過對《面向多視全極化SAR數據的基於模型的非相干極化分解技術:實例手冊》的閱讀可以讓讀者對全極化數據非相干極化分解的結果形成直觀上的感性認知。同時,《面向多視全極化SAR數據的基於模型的非相干極化分解技術:實例手冊》中典型地物圖像也可以當作地物解譯時的參考手冊使用。想了解更多高分三號衛星全極化數據產品以及對書中使用的極化數據處理技術感興趣的讀者還可參閱2018年出版的《高分三號衛星極化數據處理一產品與技術》和2019年出版的《高分三號衛星極化數據處理一產品與典型地物分析》。
參考文獻
- 移至 ↑ 雷達入門必學篇·(1)基本知識 ,搜狐,2024-06-21
- 移至 ↑ 【地理拓展】中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地理視角看各種冰川 ,搜狐,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