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洲龍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洲骨舌魚(學名:Heterotis niloticus):體長40-40厘米,最大長度達100厘米,體重達10.2千克。外型與東南亞、澳洲、南美洲的龍魚有些相似,最大不同點是頭部至背鰭不是呈水平狀,而是有弧度,沒有鬍鬚,且尾鰭較小,沒有亮麗的鱗片,顏色為橄欖色帶些灰色,而非黑色。 非洲骨舌魚吃食特性與一般龍魚不同,因它沒有牙齒。雜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蟲、小魚。吃食亦可由鰓部進食即由鰓部作過濾,經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為其奇特之處。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中、上游及非洲一帶。[1]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中、上游及非洲一帶。

形態特徵

非洲骨舌魚體長40-40厘米,最大長度達100厘米,體重達10.2千克外型與東南亞、澳洲、南美洲的龍魚有些相似,最大不同點是頭部至背鰭不是呈水平狀,而是有弧度,沒有鬍鬚,且尾鰭較小,沒有亮麗的鱗片,顏色為橄欖色帶些灰色,而非黑色

通體深灰色,頭部鈍圓,吻端位,上唇長於下顎,且無須。從它的前半身看,更像是草魚或青魚的變種。後半身,正是那標誌性的後三葉鰭讓它多少有了些龍魚的影子。

生活習性

非洲骨舌魚吃食特性與一般龍魚不同,因它沒有牙齒,雜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蟲。吃食亦可由鰓部進食即由鰓部作過濾,經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為其奇特之處。須注意的是此魚不吃小魚而是吃浮游生物,像輪蟲紅蟲等等。它的第四、五腮面的上部是螺旋狀的類似於迷宮科魚類的呼吸器官。

生活於非洲西部及中部的淡水流域,幼魚棲息在沼澤植被生長的地方,成魚棲息在開放水域,能容忍含氧量低,可做為觀賞魚。

繁殖方式

非洲骨舌魚在繁殖期間,會找尋圓形枯木或樹枝水草築巢,通常巢徑約1米,水深20-60厘米,卵徑約0.25厘米,孵化時間約二天,由雌雄二魚一起照顧。非洲骨舌魚在東南亞市場上,不太為龍迷所接受,但一些龍迷對搜集不同種類龍魚,也很有興趣,此魚亦有驚人跳躍力;故飼養時,須特別注意於水族箱上加蓋。

人工飼養

雖然和傳統龍魚相去甚遠,但非洲骨舌魚自有它的價值。它的外形柔和,性情溫順,易與其他魚類混養;鱗片雖然沒有其他同胞那樣的光芒閃爍,但經過長期光照的人工環境後,會逐漸鮮亮,甚至有向深紫色靠攏的趨勢。不過對於龍魚家族來說,非洲龍魚最大的驚喜還在後面,這是一種濾食魚類。在一向以兇悍著稱的龍魚世界裡,非洲龍魚卻長着一張「小兔子乖乖」的嘴,過着與世無爭的的濾食生活。它真是「非主流」一族。

非洲骨舌魚在中國國內的進口很少,人工飼養下它們喜歡微酸至中性的水環境,溫度22°C~28°C。食物則可以接受粉碎的飼料、干蝦,各種浮游生物以及紅蟲。野生的非洲龍魚每年在水草密集的淺水域築巢產卵,並由雌雄魚輪流看護。而從它的進口狀況和收歡迎程度看,人工繁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廣泛,沒有已知的普遍存在的重大威脅。因此,它被列為最值得關注的。在非洲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評估已無關緊要。在非洲中部地區區域內已被評定為不適用被廣泛引入的物種,為水產養殖目的。在北非這個物種區域性滅絕。曾經從埃及上尼羅河抓獲。阿斯旺大壩被認為是該區域內滅絕的原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參考來源

  1. 非洲骨舌魚搜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