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晶態金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晶態金屬
圖片來自ugainian

非晶態金屬,是指在原子尺度上結構無序的一種金屬材料。大部分金屬材料具有很高的有序結構,原子呈現周期性排列(晶體),表現為平移對稱性,或者是旋轉對稱,鏡面對稱,角對稱(准晶體)等。

而與此相反,非晶態金屬不具有任何的長程有序結構,但具有短程有序和中程有序(中程有序正在研究中)。一般地,具有這種無序結構的非晶態金屬可以從其液體狀態直接冷卻得到,故又稱為「玻璃態」。

所以,非晶態金屬又稱為「金屬玻璃」(Glassy metal、Metallic Glass)、「玻璃態金屬」、「液態金屬」(Liquid metal)或塊狀金屬玻璃(Bulk Metallic Glass,BMG)是一種具有較低冷卻速度極限的非晶態金屬,所以該種金屬合金可以製備出尺度超過1毫米的金屬片或金屬圓柱。

製備非晶態金屬的方法包括:物理氣相沉積、固相燒結法、離子輻射法、甩帶法(連續鑄造}其中一種)和機械法。

由於鐵基非晶態金屬不具長程有序結構,其磁化及消磁均較一般磁性材料容易。因此,以鐵基非晶合金作為磁芯的非晶合金變壓器,鐵損(即空載損耗)要比一般採用硅鋼作為鐵芯的傳統變壓器低70-80%,對電網節能降耗有積極作用。。

發展歷史

1960年,W. Klement (Jr.), Willens 和 Duwez 首次製備觀察到了世界上第一塊金屬玻璃材料—— (Au75Si25)合金[1] 早期發現具有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均是在急速冷卻下製備(降溫速率在1百萬開爾文每秒, 106 K/s),阻礙結晶過程。 為了達到冷卻速率閾值,這類材料的形貌在某個維度上要足夠小,典型的如帶狀、箔狀、線狀等,其厚度要小於100微米

1969年,發現合金77.5% 、6% 、16.5% 的玻璃化臨界降溫速率僅在 100 到 1000 K/s之間。

1976年, H. Liebermann 和 C. Graham 發展一類新型非晶金屬製備方法,通過單輥甩帶機實現驟冷[2] 實驗中採用的合金由構成。在1980年代初投入商業應用,是低損耗輸電變壓器的核心構件(非晶合金變壓器

80年代初,通過熱冷循環處理後的表面刻蝕,Pd55Pb22.5Sb22.5合金形成的玻璃態塊材直徑達到5毫米。

1988年,發現鑭系、鋁系和銅系合金有着較高的玻璃形成能力。

90年代,新型合金的玻璃態臨界降溫速率降至1K/s。這一降溫速率在普通的模具澆鑄法中即可實現。 這些塊狀的非晶合金鑄件厚度可達數厘米(最大厚度與合金種類相關)。

玻璃形成能力最強的合金來自鋯系和鈀系。鐵系、鈦系、銅系、鎂系等合金的也具備玻璃形成能力。 許多非晶合金的形成藉助了一類的「混合效應」。

成分結構

大部分的金屬在冷卻時都會結晶,把它們的原子排列成有規則的圖案,叫做晶格 。但如果結晶不出現,原子便會隨機排列,成為金屬玻璃 。

普通玻璃的原子也是隨機排列,但它不是金屬。金屬玻璃並不透明,它擁有獨特的機械和磁性特質,不易破碎和不易變形。它是製造變壓器、高爾夫球棒和其他產品的理想物料。

目前生產的金屬玻璃是較薄和較細的,因為金屬冷卻時很快便會結晶,所以需要非常快的冷凍。美國約翰斯鶴健士大學的研究員何納喬,正研究如何生產有超級強力、彈力和磁力特質,但是較為大塊的金屬玻璃。這種新的金屬會保持固體而不會在高溫下結晶,這將會適於製造引擎零件及軍用武器。

用鐵造的金屬玻璃是很好的磁性物質,而且由於加熱後便變得柔軟,容易鑄造成不同形狀的製成品。

圖《金屬玻璃科學家》中所見是何納喬利用感應熔爐 ,很快的將金屬混合物溶化,變為金屬玻璃 。

參考文獻

  1. Klement, W.; Willens, R. H.; Duwez, POL. Non-crystalline Structure in Solidified Gold-Silicon Alloys. Nature. 1960, 187 (4740): 869–870. Bibcode:1960Natur.187..869K. doi:10.1038/187869b0. 
  2. Libermann H. and Graham C. Production Of Amorphous Alloy Ribbons And Effects Of Apparatus Parameters On Ribbon Dimens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1976, 12 (6): 921. Bibcode:1976ITM....12..921L. doi:10.1109/TMAG.1976.105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