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寧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靜寧之名,始於元代,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邊寨」首字,取平靜安寧之意,民國2年(1913),改靜寧州為縣。

靜寧是平涼西大門。位於甘肅中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北與寧夏隆德、西吉縣接壤,西、南與通渭、秦安縣毗連,西北與會寧縣為鄰,東南與莊浪縣相依,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中線上的重鎮,全縣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總耕地147萬畝,山旱地占92%。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

靜寧是農業大縣。2003年被農業部劃定為全國蘋果優勢產區之一,果品產業經過連續30多年的發展,總面積達到100萬畝,是全國蘋果規模栽培第一縣,建成各類果品認證基地59.5萬畝,其中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認證基地33.6萬畝、良好農業規範(GAP)蘋果基地1萬畝、出口基地24.9萬畝,2016年果品總產量72萬噸,產值28億元。靜寧蘋果先後獲得「中華名果」等13個大獎,成功註冊為全國馳名商標,擁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綠A產品基地、出口創匯基地和良好農業規範(GAP)基地認證四張國家級名片,靜寧先後被國家林業總局、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國蘋果之鄉」、「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百強示範縣」。以果品產業為帶動,發展紙箱包裝生產企業18家,年產紙箱3.1億平方米,年產值10億元,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被命名為「中國紙製品包裝產業基地」。[1]

建制沿革

靜寧之名,始於元代,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邊寨」首字,取平靜安寧之意。考其沿革,甚為悠久。相傳太昊伏羲氏生於成紀。古成紀城遺址在縣境南部治平鄉劉河村與李店鎮五方河村之間。商周之際為戎羌之地,相傳威戎川曾建有戎都,西周時為犬戎所居。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滅國十二,開地千里,秦國勢力到達縣境。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之。縣境內的成紀縣,設置時間不見記載。據古城內出土文物考證,建城時間不晚於戰國,為縣始見於西漢初,疑是秦縣。

漢高祖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置阿陽縣(治在今縣城南城川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置天水郡(郡治平襄,在今通渭縣境)。縣境南部有成紀縣,北部有阿陽縣,均屬天水郡。新莽天鳳六年(公元14年),改天水郡為鎮戎郡,又分置阿陽郡,治成紀,後又復舊制。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為漢陽郡,成紀、阿陽屬漢陽郡。建安十八年(213),省涼州郡併入雍州。阿陽、成紀屬雍州漢陽郡。

三國曹魏時,阿陽屬廣魏郡,成紀屬天水郡。

西晉泰始中,置秦州。改廣魏郡為略陽郡,省阿陽縣,其境屬秦州略陽郡。成紀仍屬秦州天水郡。

東晉十六國時,成紀縣仍存,隸秦州天水郡,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前涼、西秦,北魏廢。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復置阿陽縣,屬秦州略陽郡。北周復置成紀縣,屬秦州天水郡。

隋初,廢阿陽縣。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郡置州,成紀屬秦州。煬帝大業三年(607),並省諸州,尋又改州為郡。成紀屬天水郡。

唐高祖武德初,改郡為州,沿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七年(624),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成紀縣屬秦州都督府。貞觀年間,縣北部屬隴右牧監牧使南使管轄的牧地(南使城故址在今縣南城川鄉呂家河村東)。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成紀縣治由小坑川(今靜寧治平)移治顯親川(今屬秦安)。肅宗寶應元年(762),今縣境陷於吐蕃,歷五代直至北宋前期。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仁宗慶曆三年(1043),靜邊寨屬涇原路德順軍管轄。英宗治平四年(1067),增置治平寨(今治平鄉劉河村),隸德順軍。哲宗元祐八年(1093),以外底堡(今靜寧縣城)置隴干縣,德順軍治移徙於此。紹聖四年(1097),築威戎城。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金兵占領德順軍。紹興九年(1139),宋金議和,德順軍又為宋地。紹興十年(1140),德順軍復陷於金。

金世宗大定年間,改靜邊寨為靜邊縣,尋復為寨。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升德順軍為州,屬熙秦路。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改德順州隸鳳翔路。宣宗貞祐四年(1216)四月,升為防禦州。十月升為節鎮州,軍曰隴安。領隴平(即宋之隴干)、水洛、威戎、治平、隆德、通邊6縣,靜邊、得勝、安寧、懷遠4寨及中安堡。期間,西寧州曾領過治平縣,不久又歸德順州、隴安軍。今縣境內置隴平、治平、威戎3縣。

元初,廢隴安軍仍為德順州。並治平、威戎、水洛3縣入隴干。成宗大德八年(1304),省隴干縣入德順州,尋又改德順州為靜寧州。屬陝西行省鞏昌路。領隆德縣。

明初,靜寧州領隆德縣,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洪武八年(1375)三月,降莊浪州為縣,隸靜寧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隆德縣改隸平涼府,靜寧州只領莊浪縣。

清順治五年(1648),莊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後靜寧州無領縣。康熙七年(1668),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府。

民國2年(1913),改靜寧州為縣,隸屬涇原道。15年(1926),直隸甘肅省。25年(1936),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6日,靜寧解放,隸屬定西分區。1950年5月25日改隸平涼專區(地區)。2002年6月,平涼地區改設為正地級平涼市,靜寧縣隸屬平涼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靜寧縣轄城關鎮、八里鎮古城鎮威戎鎮仁大鎮李店鎮甘溝鎮界石鋪鎮曹務鎮雷大鎮細巷鎮城川鎮四河鎮13個鎮,司橋鄉、雙峴鄉、余灣鄉、賈河鄉、深溝鄉、治平鄉、新店鄉、紅寺鄉、三合鄉、原安鄉、靈芝鄉11個鄉,1個社區管委會,333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2319個村民小組。[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接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莊浪縣相依,東距平涼110公里,西至蘭州22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縣境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68.75公里,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靜寧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1600-2245米,地形為葫蘆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個,山樑總長1652公里,主要山樑有13條,以葫蘆河為界,東側系六盤山分支,西側為華家嶺余脈。

氣候環境

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 7.1℃,無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降水夏季較多,冬春季節較少,年均降水量為450.8毫米,年蒸發量為1469毫米。[3]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靜寧縣林木有70多種,分屬236科。楊、柳、槐、椿、榆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較普遍,川區多種植加拿大楊、北京楊、鑽天楊、柳、槐,山區多植早旱柳、山楊、臭椿、白榆、槐。蘋果、梨、杏、桃、花椒為主要經濟林木。藥材主要有黨參、南沙參、黃芪、甘草等近40個品種。花卉主要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野生植物有黃花、野韭、小蒜、莧麻、野胡麻、野蕎麥等40個品種。

動物資源

靜寧縣發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飼養動物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黃羊、青羊、水狼多種。

礦產資源

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產有:李店鎮杜家大灣鐵礦、仁大鄉高家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受家峽鉛鋅礦、城關鎮和司橋鄉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10餘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較多。

區域人口

2016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36591戶,總人口487452人。其中,鄉村人口400130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2.09%;城鎮人口87322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1%。在總人口中女性236253人,男女性別比為1.063:1。全年出生人口5308人,人口出生率為10.89‰,比上年下降2.21千分點;死亡人口3776人,人口死亡率為7.75‰,上升1.05個千分點。

2016年末常住人口為42.4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9.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3.07%,比上年提高1.52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8‰。[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49.40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28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0.50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9.62億元,增長8.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1626元,比上年增長7.1%。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6.3:24.6:39.1調整為39.0:21.3:39.7。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3.3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2.7和0.6個百分點。

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1792萬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613萬元,同口徑增長10.3%。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4437萬元,下降4.2%。其中:增值稅完成2893萬元,增長131.8%;營業稅完成3919萬元,下降36.8%;企業所得稅完成1423萬元,增長40.3%。非稅收入累計完成9176萬元,增長45.0%。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累計316334萬元,增長9.0%。其中,包干支出151817萬元(內含新增債券支出7000萬元),增長16.4%;專款支出164517萬元,增長3.0%。

第一產業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1.22萬噸,比上年減產0.1萬噸,下降0.45%。其中,夏糧產量7.69萬噸,減產0.85萬噸,下降9.98%;秋糧產量13.44萬噸,增產0.67萬噸,增長5.22%。油料產量1.23萬噸,增長2.19%;蔬菜產量13.02萬噸,增長7.81%。糧食平均畝產181.67公斤,比上年增加4.74公斤,增產2.68%。

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41.96萬畝,比上年減少2.52萬畝,下降1.74%。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6.81萬畝,減少3.67萬畝,下降3.05%;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15萬畝,減少0.02萬畝,下降0.2%。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萬畝,比上年減少0.97萬畝,下降10.82%。年末果園面積52.45萬畝。其中,蘋果園面積51.39萬畝。水果產量達到58.55萬噸,比上年增產5.47萬噸,增長10.31%。其中,蘋果產量達到58萬噸,增產5.46萬噸,增長10.4%。

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0577.8噸,比上年減少580噸,下降5.2%。

年末大牲畜存欄15.87萬頭,比上年減少0.11萬頭,下降0.72%。牛存欄10.17萬頭,下降0.1%,出欄1.57萬頭,增長17.52%;豬存欄10.58萬頭,下降4.62%;出欄11.45萬頭,下降9.64%;羊存欄0.35萬隻,出欄0.12萬隻;雞存欄70.25萬隻,下降6.63%;出欄48.93萬隻,增長4.13%。

農業機械總動力51.9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1.37%;全年化肥施用實物量10.45萬噸,化肥施用量(折純)2.87萬噸;農村用電量9111萬千瓦時,增長1.2%。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6.63萬畝,保灌面積15.67萬畝。

第二產業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37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6億元,增長3.0%。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075.7萬元,下降40.4%;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552.5萬元,增長10.0%;私營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929.1萬元,增長39.5%。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4196.1萬元,增長36.3%;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421.4萬元,下降57.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96553.1萬元,比上年下降36.3%;實現利稅3998.5萬元,下降52.4%;實現利潤2787.9萬元,下降50.0%。

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13億元,比上年增長7.7%。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0%。從銷售營業情況看,批發業實現銷售額14.88億元,增長14.91%;零售業實現銷售額42.12億元,增長16.17%;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14億元,增長13.18%;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78億元,增長12.08%。

出口創匯完成16869萬元,同比下降15.9%。

全年累計接待遊客123.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6.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96%、22.96%。[5]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全年爭取省列科技項目3項,落實資金22萬元;安排實施市列科技項目1項,經費3萬元。年度共評出科技進步獎37項,其中,一等獎3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推薦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成果8項,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各4項。

教育事業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85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完全中學5所,獨立初中29所,普通小學187所,職業學校1所,幼兒園19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教學點68所。共有公辦教職工6397人,其中專任教師6363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1094人,初中專任教師1713人,中職學校專任教師308人,小學專任教師2702人,幼兒園專任教師524人,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22人。

全縣在校學生78938人,其中普通高中12677人,初中16856人,職業學校4454人,普通小學31489人,幼兒園及學前班13399人,特殊教育學校63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適齡學生入學率100%;2016年高等院校錄取學生6309人(含中職生)。

本年度全縣參加普通高考考生6271人,高職(專科)上線人數達6096人,上線率97.2%。其中一本上線744人,上線率11.9%;二本上線1653人,上線率24.4%。[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