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龍疏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龍疏鈔公案

 

 

 

青龍疏鈔

《青龍疏》系唐代御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宣演,凡六卷,乃青龍寺少門道氤奉唐玄宗之詔,所作《金剛經》之疏注。 青龍疏鈔德山宣鑒禪師注 德山宣鑒禪師鼎州(後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人,龍潭崇信禪師之法嗣,俗姓周,簡州(今四川簡陽、資陽一帶)人。 幼年即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宣鑒禪師燒《青龍疏鈔》的公案

宣鑒禪師對律藏和性相二宗經論頗有研究。 經常給信眾講《金剛經》,時人稱之為周金剛。 宣鑒禪師頗為自負,曾經對他的同學講:「一毛吞海,海性無虧。 纖芥投鋒,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唯我知焉(一毛端含藏大海,而大海的性質並沒有變小。 拿一纖毫或芥子投向劍鋒,纖毫斷芥子碎而劍鋒卻完好無損,紋絲不動。 有學與無學之境界,唯有我知道)。」

宣鑒禪師後來聽說南方禪宗盛行,大講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天下學人莫不歸附,心裡憤憤不平,說道:「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當摟(lou,拽掉)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於是,宣鑒禪師便擔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龍疏鈔》,離開四川,準備去湖南、江西,找那裡的禪宗大德一決高低。 《青龍疏》系唐代御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宣演,凡六卷,乃青龍寺少門道氤奉唐玄宗之詔,所作《金剛經》之疏注。 《青龍疏鈔》不是宣鑒禪師自己對《青龍疏》的進一步闡釋。 在去澧陽的路上,有一天,宣鑒禪師遇見一位老婆婆在龍潭山山腳下的一處路口賣燒餅。 一個多月來,宣鑒禪師天天挑着擔子趕路,此時已經是很累了。 於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餅攤前停下來,放下擔子歇息一下,順便準備買一些點心充飢。 老婆婆指着他的擔子問:「這個是甚麼文字?」 宣鑒禪師回答道:「《青龍疏鈔》。」 老婆婆又問:「講何經?」 宣鑒禪師道:「《金剛經》。」 老婆婆道:「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 若答不得,且別處去。」 宣鑒禪師瞟了一眼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裡並不在意,說道:「請問。」 老婆婆道:「《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宣鑒禪師一聽,傻眼了,不知道該如何應答。 當然,燒餅也就沒有吃成。 宣鑒禪師羞愧得連頭也不敢抬,挑起擔子,徑直上龍潭山去了。

到了龍潭崇信禪師的道場,宣鑒禪師直接走進法堂,說道:「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龍潭禪師一聽,遂欠身道:「子親到龍潭。」 宣鑒禪師便默不作聲,其實他心裡早已有了幾分敬畏,於是便決定留在那裡,隨師參學。

一天晚上,宣鑒禪師侍立次,龍潭禪師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為什麼不回寮房休息)?」 於是宣鑒禪師向龍潭禪師道了一聲珍重,便往外走。 腳剛踏出門,卻又縮回來了,說道:「外面黑。」 龍潭禪師於是點了一支紙燭,遞給宣鑒禪師。 宣鑒禪師正準備伸手接,龍潭禪師忽然又將蠟燭吹滅了。 就在這當下,宣鑒禪師豁然大悟,連忙伏身禮拜。 龍潭禪師問:「子見個甚麼?」 宣鑒禪師道:「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第二天,龍潭禪師升座,告訴大眾說:「可中(恰好、正好)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 話音剛落,宣鑒禪師便搬出《青龍疏鈔》,堆在法堂前,舉起火把,說道:「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 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通過窮盡玄思言辯,來探求佛教真理,就好比將一根毫毛置於虛空; 竭盡世間的聰明學問以探求實相之妙諦,猶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 這樣做,徒耗時光,勞而無功)」。 說完,便點火將疏鈔燒掉了。 然後禮辭崇信禪師,前往大溈山。

德山宣鑒在龍潭寺一住就是三十年,深得崇信旨要,並以機鋒險峻而著稱於南禪。 依賴於他力,是無法獲得般若之智的。只有當外在的燭光熄滅後,內在的潛能才可能放出絢爛的光輝。   [1]

參考文獻

  1. 青龍疏鈔公案, 新浪博客 - blog.sina.com.cn/s...- 2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