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銅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銅鈁

青銅鈁是指青銅造的酒器。鈁,酒器,即方壺。戰國末年改稱鈁,多為素麵,流行於戰國末期至漢代。造型為方身,長頸,大腹,圈足,帶蓋。少數器身有花紋,花紋不用銅器傳統圖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幾何紋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青銅鈁

出土地點; 咸陽市東北郊塔兒坡塬邊

館藏地點; 咸陽博物館

所屬年代; 戰國末期至漢代

目錄

1鏈梁鈁

2更多信息

鏈梁鈁

鏈梁鈁 ,一級文物,1966年4月出土於咸陽市東北郊塔兒坡塬邊,現被咸陽博物館收藏。鈁高39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0.5厘米,最大腹徑16.5厘米。鈁呈四楞形,帶蓋,蓋呈覆斗形,蓋面上有兩個對稱半環狀紐,紐中各有一系環。此鈁方口、平唇、頸較長,斜肩,肩部有一副對稱銜環鋪首,雙螭首提梁與兩側"8"字形活鏈相連,穿過蓋面環耳及肩部鋪首銜環而組成鏈梁鈁。其鏈梁既便於手提,又可防止鈁蓋脫落,構思巧妙,匠心獨具。鈁的鼓腹下部兩側面各有一鋪首銜環,低矮方圈足,每面正中各有一處凹口。

此鈁四面紋飾相同,口沿下飾兩個相對而立的鳳鳥,昂首挺胸,勾喙、圓目、羽冠稍上翹,垂尾三分微內卷;頸部為倒三角雲紋;肩部兩鳳鳥相背而走,尾羽相連;下腹部兩鳳鳥相對欲臥半起;頸肩、肩腹之間各飾一周素麵紋帶。蓋面等分四部分,均飾相同之鳳鳥。圈足外側為如意雲紋。此鈁以鳳鳥為主要裝飾圖案,鳳鳥造型生動,同中存異,且採用平雕的手法,紋飾呈半凸起狀,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整個畫面布局嚴謹、比例和諧。此器保存完好,為不可多得的精品。

意義 鏈梁鈁鑄造精良,設計精巧,紋飾細膩流暢,且富於變化,造型別致、保存完好,堪稱青銅器中的珍品。鏈梁鈁體現了青銅鑄造業的輝煌和工匠的高超技藝,它為研究戰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更多信息

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春秋戰圈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青銅敦

名稱

中文名稱: 青銅敦

英文名稱: Bronze dui (a kind of ding shaped of watermelon)

介紹

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

根據周代禮儀的規定,敦是專門盛黍、稷、、粱等糧食作物製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態是由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呈一個渾圓的球狀或橢圓狀。由上下兩個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缽扣合而成,上體為蓋,倒置後也可盛食。敦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後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禮》中簋敦不分,宋代稱敦為鼎,至清代始有學者將敦單獨分出。

絢麗華貴的裝飾

此件傳世青銅敦是敦在消亡前夜的形態的代表作。橢圓形球狀的中部有兩對環狀耳,頂面和器底裝飾有火紋,口部飾三角重幛紋,兩組紋飾之間則填以交錯的捲雲紋。所有的紋樣均以銀絲、紅銅絲和綠松石鑲嵌而成,顯得極為絢麗華貴

火紋又叫圓渦紋,因其形狀極似商周時期的文字"冏",因而金石學家又稱之為冏紋。冏在古代字書中被稱為光,古代詩賦中有"冏然鳥逝"的章句,極言鳥飛之快。但冏字實為太陽的形象。太陽是天火,火神是祝融,而祝融兩字的合音就是冏,因此冏紋應是遠古太陽神崇拜的遺響。此種紋樣在二里頭文化中既已出現,盛行於商代及西周前期。

圖片

Image

規格: 腹徑25.4厘米 通高8.8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戰國

類型

質地類型: 銅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詞: 吃出來的等級-夏商周時期 盛食具 飲食具

收藏地: 上海博物館

主題詞或關鍵詞: 敦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1]

參考文獻

  1. 青銅器欣賞——青銅鈁, 新田齋賞青銅 , 19-12-22 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