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藏高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青藏高壓是天氣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南亞高壓,又稱青藏高壓,是夏季對流層上部全球最強大、最穩定和範圍最大的高壓。它雖然生成於副熱帶,但與一般的副熱帶高壓的動力性質和生成機制並不完全相同。

它是由於夏季高原上低層為熱低壓,低層氣流輻合上升,高層空氣質量堆積產生輻散而形成的高壓。據研究,它的進退活動與中國東部地區的旱澇關係十分密切。

南亞高壓,也可稱為大陸副高、青藏高壓和亞洲季風高壓,是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上空存在的龐大高壓系統。南亞高壓在七月份最強,它在100hPa圖上的範圍,西起非洲西海岸,東至西太平洋,約占所在緯度帶的1/2面積。在它的南面伴有一支東風急流,它們的存在是與高原的特定地形相聯繫的。

南亞高壓僅是夏季對流層中上層的環流特點。7月份600hPa環流上,整個高原為熱低壓所控制。在這個熱低壓南北兩側各有一條東西向高壓帶存在,其軸線均向高原內部傾斜。所以,熱低壓控制的範圍隨高度縮小,大致到400hPa附近,熱低壓消失,開始轉變為暖高壓。在150hPa~200hPa,南業高壓達到最強。

夏季南亞高壓是一個熱力性高壓,青藏高原的非絕熱加熱(地面的感熱加熱和季風雨的潛熱加熱)對其形成和維持有決定性作用。朱抱真等(1985)在分析了十多年的資料後認為,南亞高壓的形成多源於副熱帶西風帶動力不穩定長波脊發展所形成的副熱帶動力性高壓單體,當它們移動到高原上空時,強大的高原熱力作用使其變性,從動力性高壓轉變為高空的熱力性高壓,而在中、低空形成熱低壓。

夏季高原加熱引起的旺盛的對流活動以及相伴隨三維氣流結構是維持南亞高壓渦度、水分和溫度平衡的機制。高空輻散、低空輻合的散度場是維持南亞高壓渦度平衡的主要因素。低空輻合帶來較大的水汽流入加上地面蒸發量,與高空輻散較少的水汽流出及降水量之和相平衡,從而維持夏季青藏高原的高濕氣柱。而高原地區的感熱、潛熱之和與氣柱通過長波輻射及大型渦旋交換向外輸出的熱量平衡。

雖然對南亞高壓的成因有高原加熱作用和西風帶長波調整等不同看法,夏季青藏高原熱力作用是南亞高壓在青藏高原上空形成和維持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