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蓮寺,初名硤石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處的寺南莊北側硤石山中。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蓮寺分為古、新兩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勢展開。古青蓮寺在下,新青蓮寺居於上。古青蓮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公元 867年)重修並賜名青蓮寺,古寺東側有明代建造的磚砌藏式佛塔,西側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中文名 青蓮寺
位 置 山西省晉城市郊區
創建時間 公元550-559年
組 成 古青蓮寺、新青蓮寺
初 名 硤石寺 景點級別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青蓮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處的寺南莊北側硤石山中,下臨丹河,背依高山而建,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青蓮寺與中國古代「背山面水」的風水建築觀念十分吻合,整個寺院雄峻秀奇,別具風格,所臨山崖的肢內的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景觀
古寺東側有明代建造的磚砌藏式佛塔,西側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藏經樓、釋迦殿、羅漢樓、地藏樓及經堂、僧舍,高低錯落,左右分布對稱。 釋迦殿古樸大方,雄偉壯觀,懸檐歇山頂,頭栱肥碩,飛檐騰空,具有明顯的宋代建築風格,殿內塑釋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賢二弟子,東西配殿樓上各塑廣法天尊、十六羅漢和地藏菩薩、十殿閻羅,個個栩栩如生,威嚴肅穆。寺院東部一堵山崖壁立,崖上平坦如台,長寬各約丈余,相傳是高僧慧遠禪師注《涅盤經》的擲筆台,明朝王國光有詩云:「高僧雲臥到蓮宮,台上傳經寫色空。
主要結構
落筆山頭乘鶴去,老松猶響雨蒼風。」台南端建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東望,皓月從珏山峰間冉冉升起,故而名為「珏山吐月」,亭內壁上還嵌刻有許多歷代文人墨客賞月的題詩,亭的梁架結構及石柱上題有崇寧、熙寧等年號,由此可知是宋代的建築。寺內有還有許多唐、宋、明、清各代的碑刻,字體齊備。有真、草、隸、篆等。寺南大殿的唐碑上刻有唐寶曆元年(825年)「硤石寺大隨元法師遺蹟記」佛殿圖,比西安大雁塔陰刻佛殿圖稍晚,在建築史上具有很高價值。新寺內,中大殿是全寺主體建築,寺東一崖陡立,長寬各3米有餘,面平如台,相傳為高僧慧遠禪師擲筆台。
名稱由來
古青蓮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初名「硤石寺」,至唐太和二年(828年),創建上院即今青蓮寺。咸通八年(867年),敕賜「青蓮」為額[1]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87年),上院被賜名為「福岩禪院」,下院仍稱古青蓮寺,至此兩寺分立。福岩禪院明代復稱青蓮寺,之後青蓮寺、古青蓮寺之名沿襲至今。
寺廟特色
東觀孚山,巨嶂橫列,氣勢磅礴;南望珏山,雙峰插天,秀麗挺拔。山腳丹水蕩漾,像一條玉帶從東北向西南飄然而去;回首硤石諸峰,峭壁偉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懸崖峽峙,形成「別有天地」之門,崖面「乳竇」,崖肢內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2] 。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該寺分古寺、新寺兩處,相距里許,分屬淨土宗、天台宗道場。兩寺依山就勢,殿宇樓閣,櫛次鱗比;經堂僧舍,錯落有致。院內古柏虬柯,銀杏參天;院外林木蔥茂,野草閒花,馥郁芬芳。正所謂山清水秀。古剎幽深,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自北齊創寺以來,該地即成為古代建興及澤州和澤州府(今晉城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觀勝地,從而譽滿建興(今晉城),流芳千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寺創始建於隋唐,屬淨土宗,彌勒淨土派。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御賜名為"福嚴禪院",明復稱青蓮寺。青蓮寺的修建,是與淨土宗的創始人高僧慧遠在這裡的活動密不可分的。
視頻
晉城古樹之澤州青蓮寺「子母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