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取引所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島取引所大樓舊址位於市北區館陶路22號。建於1920年,1925年竣工,日本建築師三井幸次郎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約18253平方米。由門廳、中央大廳和經紀人辦公室轉成田字形平面,形成4個交易大廳,天花為4個天井,上覆以採光天窗屋頂。立面結構中軸對稱,主體部為三層高的科林斯廊柱,山花上部分列2個小塔樓,塔樓中間偏後為一小彎頂。兩翼的一、二層為矩形壁柱,第三層為雙柱式壁柱,室內採用西方古典手法裝飾,建築具有文藝復興建築風格。[1]
簡介
日本官辦青島取引所成立於1920年2月,同年11月成立中日合資的商辦青島取引所株式會社。資本定為日幣800萬元,中日商人各半。取引所為日本當局的監督管理機構,設物產部、錢鈔部、證券部。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後,改稱株式會社青島取引所,繼續由日本人管理。主要經營花生米、油、棉紗、棉花、麵粉、日元、銀元、股票等期貨和證券差價交易。
取引所為日文漢字,為證券與物品交易場所之意。青島取引所為日本官辦,由日本建築師三井幸次郎所設計,始建於1920年,歷時5年,耗資銀元484000餘。金票116000餘。建築面積18253平方米,是當時代亞洲體量最大之證券交易場所,1944年6月取引所宣告解散。
1946年3月該建築為國民黨青島警備司令部駐地,司令丁治磬(國民黨中將)。1948年1月擴充升格為國民黨第11綏靖區, 司令劉安祺( 國民黨一級上將 )。
1949年,該建築為解放軍青島警備司令部駐地,司令員譚希林(開國中將)。1950年改為青島海軍基地籌備委員會(此為北海艦隊前身)。1952年海軍政治幹部學校成立於此。1960年北海艦隊成立後,館陶路22號改為北海艦隊軍人俱樂部。
青島取引所舊址作為青島民國風味的代表地之一,曾是北海艦隊的俱樂部。現如今,建築內變得相對空蕩起來,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繁華景象早已物是人非。
建築風格
青島取引所大樓,曾是亞洲體量最大的交易所,位於市北區館陶路22號,也就是日占時期的葉櫻町,1921年11月開工,1926年8月竣工完成。由日本建築師三井幸次郎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平面近田字形,占地面積696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8276平方米。
因為當時建築地勢東高西低,進行了錯層處理,館陶路的正立面三層,臨近萊州路鐵路線的一面為四層。
正立面恰是新古典式建築風格,中央的主樓採用希臘古典建築三種柱式之一的科林斯式廊柱,六根帶有凹槽的花崗石柱,高大肅穆直達建築三層,強調了建築宏大的氣勢,而柱頭的毛茛葉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使修長的柱身又不失纖巧華麗,保留了其原型愛奧尼柱式的女性柱特徵。
走進大門,左面是原青島取引所證券廳,後來曾是北海艦隊電影院,曾經周邊的許多居民都在裡面看過電影,面積900平方米,上下兩層,以古希臘另一柱式陶立克廊柱裝飾支撐,這種廊柱氣勢宏大雄壯有力,又被稱為男性柱。
修舊如舊
漫步在大廳里,在主廊道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大堂,右邊的是大禮堂,左邊的是大會堂。大禮堂在取引所時期是期貨交易大廳,面積600餘平方米,層高15米。北海艦隊軍人俱樂部時期,改為青島市第一座室內籃球館。大會堂在取引所時期是證券交易廳,面積9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前方為弧形舞台,兩側為陶立克廊柱。北海艦隊軍人俱樂部時期,改為海軍俱樂部電影院。周邊很多老青島人對此地都非常有感情,因為他們很可能在此聽過蘇小明唱歌,看過穆鐵柱打籃球。現如今,這裡已成為高端婚宴、會議的舉辦地。
二層是原物產交易廳,主要是花生、花生油、豆油等物,期貨居多。1949年曾作為解放軍32軍暨青島警備司令部作戰指揮室。如今,二樓部分房間即將成為民宿酒店對外開放。
午後陽光透過彩色落地窗折射到泛黃的牆壁上,老式木地板讓人恍惚間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彩色玻璃與光影的交織更加適合出片,拍照的霎那時光倒流,與過去的時光相遇。
影視打卡地
因獨特的建築風格,青島取引所舊址成為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在這裡上演的一部部經典影像回憶,為這棟百年老建築注射了更多的活力。《海魂》、《美人依舊》、《青島往事》、《大浴女》、《父母愛情》等30多部影視劇都在這裡取景拍攝。
五彩斑斕的光影,搭配四周做舊復古的牆壁和大氣典雅的吊燈,伴隨着鞋踩在紅木地板上發出清脆的「噔」「噔」聲,讓人仿佛置身舊時歌舞廳,看一對對戀人,臉上洋溢着笑容,翩翩起舞。
在取引所的天台,爬牆虎蔓延在建築外牆,氣息變得濃郁。暖陽的照射,更使得這裡看起來神秘。
古堡內承載着眾多的故事,在古典優雅的氛圍中,白鴿是這裡永駐的嘉賓。這些鴿子會飛到你的身邊,拍出來的照片近乎完美。在這種浪漫的氛圍之中,取引所傾聽了眾多關於浪漫的誓言,成為許多情侶的拍照打卡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