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霞客鎮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故鄉。徐霞客鎮,鎮以人名,南鄰無錫,北接江陰市區,是江陰市區域面積最大的鎮,總面積11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萬,常住人口18萬。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考證本地區已有7000年歷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262年間84位名人名家為徐霞客引撰寫的墓志銘,是極其珍貴的明代書法藝術珍品。徐霞客列中華世紀壇40位名人第九位,《徐霞客遊記》列中華20部巨著第九位,徐霞客故居列無錫旅遊18景第九位。[1]
歷史沿革
徐霞客鎮由原峭岐、璜塘、馬鎮三個鄉鎮合併組建。
2003年11月,撤銷璜塘鎮、馬鎮鎮、峭岐鎮,合併設立霞客鎮。轄區東接祝塘鎮、周莊鎮,南鄰無錫市惠山區堰橋鎮,西至青陽鎮、月城鎮,北靠澄江鎮、雲亭鎮。2004年,面積110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700公頃,戶籍人口10.725萬人。鎮政府駐地在璜塘金鳳中路67號,在市政府駐地向南24千米處。轄北渚、馬鎮、湖塘、紅星、上東、璜東、陽莊、金鳳、璜塘、方園、新鬚毛、皋岸、峭岐、黎明、南苑、東宏、新街、宏岐、釣岐、霞客、任九房21村,馬鎮、橋南、橋北、峭岐4社區。2007年1月更名為徐霞客鎮。
原馬鎮面積35平方千米。原為宋元時郵遞交接處和往返馬匹歇息地,故橋名為馬公橋。鎮以橋名。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出生於境內南岐村。1949年為馬鎮鄉。1957年北渚、河北、璜東諸鄉併入。後改公社,駐地北渚。1974年遷駐馬公橋。1983年復為鄉,1991年改置鎮。1996年,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南北?、北渚、新馬、湖莊、馬鎮、湖塘、朋林、龍潭、杜典、天篤里、周團、陳巷、北莊、暘岐14個行政村和馬鎮鎮居委會。2003年撤鎮。
原璜塘鎮面積34平方千米。原名黃溪,後改名黃塘,明稱黃塘市。清康熙後更今名。1949年為璜塘鎮。1951年改璜塘鄉,後改公社。1983年復為鄉。1988年改置鎮。1996年,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青墩、華村、孔寺、任九房、元塘、鳳凰、大水宕、建新、新須、鬚毛、新南、符家、青南、東常、上莊、曙旦、璜塘、橋北18個行政村和璜塘鎮居委會。2003年撤鎮。
原峭歧鎮面積44平方千米。因元東路急遞鋪經此,以入界道路"荻葦蕭森,路徑崎仄"稱蕭崎。清改名峭歧。1949年為峭歧鎮。1951年析為峭歧等7鄉,1955年原析出諸鄉又省入峭歧鄉,後改公社。1983年復為峭歧鄉,1986年改置鎮。1996年,面積43.8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轄皋岸、岐峰、新河、蘆青、陳家庵、岐東、新宕、毗南、沈家沖、黎明、峭岐、岐北、大橋、釣台、圩塘、新農、岐西、陳子、大新、新街、莊家、後旺、岐聯、新建、岐南、水塘、南街、孔家浜28個居委會和峭岐鎮居委會。2003年撤鎮。
行政區劃
位於江蘇省江陰市南部。東接祝塘鎮、周莊鎮,南鄰無錫市惠山區長安街道,西至青陽鎮、月城鎮,北靠澄江街道、雲亭街道。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10.89萬人(2011年)。轄霞客(馬鎮)、璜塘(橋南)、任九房(橋北)、峭岐4個社區和北渚、湖塘、紅星、馬鎮、陽莊、金鳳、方園、新鬚毛、璜東、上東、皋岸、釣岐、宏岐、新街、東宏、黎明、南苑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璜塘環中路12號。古蹟有徐霞客墓、晴山堂石刻。
氣候環境
全鎮下轄1個居委會、38個行政村(含4個村級社區),璜塘為鎮政府所在地,設有馬鎮、峭岐兩個辦事處。副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年平均氣壓1016hpa,年平均風速2.5m/s,年平均相對濕度82%,年無霜日300天。
區位交通
徐霞客鎮位於長江三角洲的蘇、錫、常經濟圈的幾何中心,京滬高速、寧太高速穿鎮而過,新長鐵路、霞客大道、長山大道、暨南大道橫貫南北,形成「九橫四縱」路網。
徐霞客鎮隸屬於江蘇省江陰市,位於長江三角洲蘇、錫、常經濟圈的幾何中心,南傍太湖,北依長江,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便利。距上海港、張家港、江陰港分別為130公里、25公里、18公里;附近有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錫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縱貫本鎮南北,並建有璜塘、霞客道口;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均為90分鐘車程,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常州奔牛機場近在咫尺。
經濟發展
徐霞客鎮地處的蘇南地區是我國民族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源地,著名的"蘇南模式"就在這裡誕生,工業基礎良好,經濟發達,市場繁榮。該鎮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經濟實力跨入全國百強鄉鎮行列,榮膺全國投資環境百佳鄉鎮稱號,集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江蘇省重點建設中心鎮、江蘇省新型小城鎮、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先進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於一身。全鎮產業特色明顯,發展布局合理,基本形成了,「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趨勢。
農業發展
截至2006年底,高效農業面積超過2.7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瓜果5000畝,花卉、苗木15000畝,特種水產3500畝。觀光休閒農業2000畝,食用菌300畝,其他種養殖1200畝。設施農業超1萬畝,其中大棚西瓜3000畝,大棚蔬菜2000畝,棚栽苗木300畝,設施河蟹養殖2500畝,大棚食用菌栽培250畝,大棚葡萄栽培1000畝,其他種養殖950畝。全鎮已初步構成以高效種植業和高效養殖業為主的現代高效農業框架。培植了優質水稻、苗木、林果、蔬菜、水產、畜牧等6大重點產業。建成了上東村千頭奶牛基地、霞客村千畝特種水產基地、任九房村百畝食用菌基地、南苑村千頭種豬基地等八大特色種養示範基地。培育了南苑林果村、宏岐生態林村、陽莊韭菜村、紅星蔬菜村、霞客河蟹村、馬鎮肉鴨村等12個特色專業村。2006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5.36億元,規模經濟比例達54%,農業淨收入1.67億元。
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現有三進、十七間正房、兩間廂房,占地二畝。大門正面懸"徐霞客故居"匾額,兩邊立盤陀石。門背面鐫"繩其祖武"磚額。第一進前 為天井庭院,兩側廂房,東西置花壇,大廳前有 "承前裕後"磚刻,廂房和大廳闢為展覽室,陳列徐霞客生平事跡及溶 岩標本。第二井遺有一棵古羅漢松,相傳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 右樹齡。第二進大廳為"崇禮堂",正中懸徐霞客畫像,陳列當代書畫 家為紀念徐霞客所作的書畫作品,以及近年拍攝的徐霞客遊歷過各地的 風光照片。 勝水橋,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據傳是徐霞客當年出遊船 只停泊處,此橋亦有400年左右的歷史。
徐霞客故居有故居、勝水橋、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聖園等組成。故居為明式建築,門庭掛有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展廳內展出有徐霞客傳略,旅行路線圖和他科學探索經過地區的圖片資料,岩溶標本等,在天井右側還有徐霞客親手移栽的羅漢松、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前後262年之間,84位名人名家為徐家撰寫的墓志銘,傳、序、記等共90篇,計76 塊石刻,為明代書法藝術的縮影,很為寶貴。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後院,墓前有徐霞客塑像,塑像兩側樹立了李先念的題詞和原交通部副部長潘琪撰寫的碑文、整個墓陵肅穆幽靜。仰聖園是家鄉人民為了表達對"曠世游聖"徐霞客的敬仰和紀念,於2001年徐霞客遊記碑廊為主體的江南園林。該園位於故居和晴山堂之間,占地20畝,內涵豐富、品味高雅。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來參觀的學者,遊客絡繹不絕。徐霞客故居熱誠歡迎社會各界和旅遊愛好者前來參觀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