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鎮上洋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霍童鎮上洋村,位於蕉城區霍童鎮的西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1公里,東連大石、桃坑村,南與虎貝鄉毗鄰,西北與後洋、梅溪、坑頭村接壤」,海撥740米,地勢較為平坦,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稱。全村現有9個村民小組146戶,總人口706人,耕地總面積993畝,其中水田797畝,人均耕地1.4畝。上洋村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先輩們為革命事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足跡。如今上洋人在享受先輩們留下的遺產的同時,正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設美麗的上洋村。[1]
中文名:上洋村
所屬地區:福建省寧德市
人口數量:706人
海 拔:740米
基本概況
上洋革命老區基點行政村,位於蕉城區霍童鎮的西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1公里,東連大石、桃坑村,南與虎貝鄉毗鄰,西北與後洋、梅溪、坑頭村接壤」,海撥740米,地勢較為平坦,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稱。全村現有9個村民小組146戶,總人口706人,耕地總面積993畝,其中水田797畝,人均耕地1.4畝。上洋村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先輩們為革命事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足跡。如今上洋人在享受先輩們留下的遺產的同時,正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設美麗的上洋村。
悠久的鄉土歷史
上洋村四周環山,似九風朝洋,故古稱鳳洋。相傳早在隋朝末年,諫議大夫陳四公不滿朝庭昏庸無道,率眷與石橋的黃鞠公、庫山的朱明王等人同時入閩,到鳳洋「石筍洞」隱居,開基立業,繁衍生息被後人尊稱為開基公,並建祠祀之。據碑文記載「宮後門古墓」系陳四公墓,「宮前的石碑」系元朝至正已丑年(公元1349)年立,距今已有600多年;經省考古專家論證現存的「白葉樓瓷器廠址」系宋朝遺產;「壇亭遺址」等都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光輝的革命歷程
l933年在葉飛、阮英平、範式人、池陳旺、吳永定等革命領導人的領導下,革命火種傳播我村。由於上洋地域廣闊,村落較多(36個自然村)山深林密等有利的地理條件,又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革命骨幹,使我村成為梅坑革命地區的中心。l934年上半年蘇維埃政府和中共寧德縣委在坑頭村成立,由於遭受國民黨破壞後不久,即遷到我上洋墩頭村,至l935年2月再次遭受國民黨破壞。後在葉飛等同志領導下又在上洋村成立黨的中心支部,下設小石、文湖等九個分支部,並先後在我村秘密設立了紅軍後方醫院、土豪廠(用於拘押敵人)被服廠、刻印廠等。全村群眾前仆後繼,堅持長期艱苦卓越的革命鬥爭,當時僅有500多人口的小山村先後就有200多名熱血青年投身革命,鞏固保衛紅色政權,充實革命隊伍,成為革命後方的保障力量。從此上洋成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當我紅軍主力北上抗日時國民黨反動派集中兵力對我蘇區採取「三光政策」大舉進攻圍剿,據統計大小圍剿達200多次,僅1935年6月就達24次。大小戰鬥百餘次,全村原有的上白岩、新坑、坂頭、墩頭等36人自然村群眾遭受敵人滅頂之災、損失慘重,房屋被燒,被拆毀53座。致使21個自然村被毀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真是馨竹難書!直到全國解放之際全體僅剩下326從,為革命犧牲、失蹤達180多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從政治上給予老區人民崇高的榮譽,生活上關心老區人民,幫助重建家園,發展經濟。全村有池陳旺(中共寧德縣委書記)吳永定(中共周寧縣委副書記)顏金裕(警衛連長)等22人被評為革命烈士稱事情,永載英名史冊;宋維叼、吳永溪、林田代、崔徐緣等26位同志被評為老紅軍、革命「五老」等光榮稱號,至今尚有七人健在。
美麗的山水畫卷
資源豐富,風景優美。現有林地面積17650畝,其中毛竹面積1700畝,古樹名木繁多,自然的景觀以「溪頭雙石筍、溪中觀音坐蓮、溪尾十八羅漢」連成一條風景帶。「雙石筍」、「八仙下棋」、「觀音坐蓮」、「鯉魚朝天」、「東方明月」、「牟尼腹地」、「武將提刀」「猴子抬轎」等奇峰突起;「螃蟹把水口」、「陸里孩兒」、「田螺石」、「星星石」、「月出虎嘯」等怪石磷峋,個個景點別具一格,活靈活現,還有着豐富神奇的傳說;溪流域中瀑布、洞穴眾多,有「里外龍潭」、「平坑龍潭」、「水尾龍潭」、「下厝瀑布」、「松岔瀑布」、「石筍洞」、「基仁洞」等等,平添了不少動感和神秘,如此眾多的自然景觀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樸實的前進步伐
上洋村人民繼承革命光榮傳統,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開創未來。建國5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已經改變過去貧窮落後的狀況,特別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深化農村改革,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正向小康邁進;教育條件逐步改善,新蓋教學樓一座,全村現有大中專畢業生13人,高中畢業生5人,目前高中、初中在校生20人,小學在校生80人;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老區「五通」,霍洋老區公路穿村而過,全村現有電視機70部,安裝程控電話50部,同時也實現了老區幾代人的夢想和夙願。如今我村正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立足山區發揮資源優勢,念好山經,朝着種、養、加方向發展。
視頻
城陽鎮赤嶺上洋村「愛心通村路」竣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