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士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士廉(1909—1996),原中顧委委員、農業部部長。1909年4月生於山西省忻縣(今忻州市)北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時代他就接受革命思想,立志報國。1930年在忻縣中學參與組織革命青年團。1931年他組織發動了反對反動校長和搗毀國民黨縣黨部的鬥爭。此後,他在忻縣、太原、北京、西安等地積極組織青年學生和農民開展抗日反蔣運動。1936年1月加人中國共產黨,6月任中共陝北關中特委宣傳科長。   抗戰期間1937年2月任陝北富縣抗日救國會會長和中共富縣縣委書記,11月任中共陝甘寧邊(特)區委員會秘書長,為邊區紅軍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38年5月受黨中央派遣,霍士廉由延安赴山東參加開闢建立抗日根據地工作。在任中共清河特委書記時期,他遵照省委指示,將在清河等地組織的抗日武裝——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整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並任政委,是開闢以清洞平原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39年12月,任中共山東大魯南區黨委委員、政權部部長兼-部部長。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政權建設的指示,在許多縣區鄉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為建立和發展魯中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0年8月,任山東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各界救國聯合會總會長。1940年12月,任魯中區黨委書記兼魯中軍區政委、黨校校長,領導魯中區軍民,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對敵鬥爭,堅持、鞏固了魯中抗日根據地。1944年1月,為了加強對新開闢的沂山根據地的領導,霍士廉擔任沂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他發動和領導群眾堅持對敵鬥爭,開展了「雙減」和大生產運動,逐步鞏固擴大了沂山根據地。   解放戰爭霍士廉繼任沂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領導沂山地區軍民開展了剿匪反特、反奸訴苦、土地改革、參軍支前運動,推動了解放區的建設。使沂山地區成為魯中區支援解放戰爭的一個重要基地,積極地支援了華東野戰軍發起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和泰蒙等戰役。1948年1月調任華東局秘書處長,他根據華東局的指示,組織起南下幹部工作團,為解放和接管浙江省及配備各級領導班子作了準備。霍士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全國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全國解放霍士廉在浙江工作長達16年。1949年9月任省民政廳長,1951年起任省政府、省委秘書長兼政法委員會主任,分工負責鎮壓-、土地革命等工作。他認真堅持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鎮反原則,工作做得較深較細較徹底,為鞏固新生政權,維護社會治安,恢復國民經濟奠定了基礎。1952年起,霍士廉歷任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長、代省長、省委副書記、省委-書記,主持省委常務工作和省政府全面領導工作。他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殫精竭慮,依靠組織,依靠群眾,艱苦創業,為浙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善於學習運用毛主席抓主要矛盾的哲學思想,從浙江的實際出發,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動農民組織起來,認真貫徹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方針,大力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新技術,發展畜牧事業,使浙江由缺糧省變為餘糧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和超過《農業發展綱要》的指標。與此同時,他十分重視發展基礎工業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輕紡工業。他曾兼任浙江大學校長,十分關心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推進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堅持實事求是,敢於講真話。在農村互助合作化運動中,強調從實際出發,穩步前進,逐步發展。對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一些地區虛報產量、征了過頭糧造成不良後果的問題寫了專題報告,受到中央的重視和批轉。他不謀私利,大公無私,視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1957年底,黨中央決定霍士廉任浙江省省長,他為了有利於團結當地幹部,更好地發揮民主人士的作用,主動推薦其他同志擔任省長,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和優秀品質。   西北局期間1965年10月,霍士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陝西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行前,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與他作了長時間的談話。到任後,他團結省委一班人,帶領全省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很快展開工作。他細心傾聽群眾意見,在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實行精兵簡政,加強了農村工作和黨的建設。「文革」中,他受到誣陷,慘遭破孩,在周恩來總理關照下才倖免於難。逆境中他對林彪、「-」-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鬥爭。1970年秋,任陝西省革委會生產組副組長、農林辦公室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3年5月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主管農業工作。先後調查總結了吳堡縣等一批農田基本建設、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典型。同時,為加速陝南、陝北貧困山區脫貧致富步伐,他給省委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為促進全省農業結構調整,恢復發展陝西農業生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揚。   寧夏期間1977年1月,霍士廉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革委會主任、軍區第一政委。他針對當時寧夏「文革」後遺留問題較多,社會秩序較亂,派性鬥爭突出,一些幹部尚未解放和合理使用,經濟及其他諸項工作受到嚴重干擾等情況,經過多方調查研究,從統一全區各級幹部思想人手,狠抓撥亂反正工作,大膽地解放和使用一大批領導幹部,使形勢迅速好轉。他十分重視固原山區的建設,經常深入調查研究,為改變那裡的貧困面貌而不懈努力。他十分尊重和關心少數民族,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團結擺在戰略位置,竭盡全力促進寧夏的穩定與發展。   農業部期間1979年2月,霍士廉任農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原則,糾正「左」的錯誤傾向,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探索總結農業生產責任制,積極給中央提出建議。對機關財政提出改革建議,受到國務院領導重視。在農業生產中實行分類指導,有步驟地對農業內部結構和作物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參與組織制定了加快糧、棉生產發展的方針政策,有重點地組織商品糧、經濟作物和高產品種的基地建設,對促進全國主要農產品的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十分關心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和教育工作,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他多次深入到貴州、湖南、山西等貧困山區調查研究,倡導把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使用,幫助「老、少、邊、窮」地區改變貧困面貌,對確保全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順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期間1980年10月,霍士廉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他不顧年過七旬的高齡,即赴山西開展工作。他團結和帶領省委一班人,認真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按照中央的整體部署和中央對山西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貫徹撥亂反正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理順了在「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的各方面關係,妥善處理了許多複雜的思想問題和社會政治矛盾,糾正了歷次政治運動中遺留下來的一大批冤假錯案,有力地促進了山西省安定團結局面的形成,為動員全省人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花大力氣抓農村改革,幾乎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地、市、縣,進行調查研究、組織引導,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很快在全省推開。在此基礎上,他積極引導和支持專業戶、專業村的發展,使全省農村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他還特別重視各級領導班子的建設,尤其愛護年輕幹部,關心年輕幹部的鍛煉與成長,大膽破格提拔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幹部擔任省、地、縣各級重要領導職務,使全省領導班子建設向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他作風深入,工作紮實。在任期間,為山西全面發展提出了科學思路,採取了有效措施,使山西的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良好局面。在任兩年中,他領導省顧問委員會,滿腔熱情地支持年輕幹部和新班子的工作,在黨內外產生了良好影響。   中顧委期間1985年霍士廉擔任了中顧委委員,在任期間,他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積極出主意、提建議,忘我工作。1992年,他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仍始終關注着他曾經戰鬥、工作過的地方,為這些地方的兩個文明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1996年11月17日,霍士廉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