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霧(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霧》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霧遮沒了正對着後窗的一帶山峰。

我還不知道這些山峰叫什麼名兒。我來此的第一夜就看見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頂巔像鑽石裝成的寶冕似的燈火。那時我的房裡還沒有電燈,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記起了兒時所讀的童話。實在的呢,這排列得很整齊的依稀分為三層的火球,襯着黑魆魆的山峰的背景,無論如何,是會引起非人間的縹緲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來,卻就平凡得很。並排的五六個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餘的僅只有樹;中間最大的一峰竟還有濯濯地一大塊,像是癩子頭上的瘡疤。

現在那照例的晨霧把什麼都遮沒了;就是稍遠的電線杆也躲得毫無影蹤。

漸漸地太陽光從濃霧中鑽出來了。那也是可憐的太陽呢!光是那樣的淡弱。隨後它也躲開,讓白茫茫的濃霧吞噬了一切,包圍了大地。

我詛咒這抹煞一切的霧!

我自然也討厭寒風和冰雪。但和霧比較起來,我是寧願後者呵!寒風和冰雪的天氣能夠殺人,但也刺激人們活動起來奮鬥。霧,霧呀,只使你苦悶,使你頹唐闌珊,像陷在爛泥淖中,滿心想掙扎,可是無從着力呢!

傍午的時候,霧變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掛在窗前。兩三丈以外,便只見一片煙雲——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霧樣的罷了。沒有風。門前池中的殘荷梗時時忽然急劇地動搖起來,接着便有紅鯉魚的活潑潑的跳躍劃破了死一樣平靜的水面。

我不知道紅鯉魚的軌外行動是不是為了不堪沉悶的壓迫?在我呢,既然沒有杲杲的太陽,便寧願有疾風大雨,很不耐這愁霧的後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樣掛在窗前。

1928年11月14日。[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