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雷峰鎮位於德化縣中南部,鎮址雷峰村,距德化城關16公里。分127個自然村落,設14個村民委員會,135個村民小組。 雷峰鎮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雷峰林業、礦藏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經濟及鄉鎮企業發展較快。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6989公頃,常住人口4890人。[1]

中文名: 雷峰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德化縣

地理位置: 德化縣中南部

面 積: 16989 公頃

下轄地區: 14個村委會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區碼: 3625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890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C

目錄

鄉鎮概況

雷峰鎮處於東經118°7』,北緯25。34』,雷峰景色秀麗,奇峰兀立,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20℃,無霜期常在260天左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歷史沿革

雷峰宋代時移人定居的方姓,其祖姓雷,居於莆田梅峰,為紀念先人姓雷及居地梅峰,乃稱遷居地為雷峰,後沿用為鄉名。雷峰開發於唐末,唐時屬歸德場,宋、明時屬德化永寧鄉清泰里,清時屬清泰里峰魁社和肖坑社(後改為奎光社),李溪、潘祠、瑞坂屬李山社。1935年編查保甲隸屬第二區,1939年撤區廢聯保建鄉,蕉溪、雷峰、肖坑屬西南鄉,李溪、瑞坂、上寨、雙芹、薦解屬瑞上鄉。解放初屬第二區,1956年設雷峰區,1958年成立雷峰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雷峰鄉,1992年5月撤鄉建鎮。

地理位置

【雷峰鎮】léi fēng zhèn 鄉鎮地名。屬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管轄。郵政編碼:362511

行政區劃

雷峰鎮轄14個村:

雷峰村、朱紫村、蕉溪村、潘祠村、坂仔村、格後村、溪美村、肖坑村、長基村、瑞坂村、李溪村、薦解村、雙芹村、上寨村

自然資源

雷峰林業、礦藏資源豐富。礦藏以石材、瓷土礦為主,還有少量的稀有金屬。蕉溪獨特的天然溫泉水溫在52℃至75℃之間,出水量較大。1998年初,完成溫泉水引入城區工程。

基礎設施

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優化資源配置,雷峰鎮大力開發集鎮和中心村建設,並實施了「移民工程」。現已完成鎮區第一、二期商住房建設、500米路燈安裝,正在進行鎮區公路拓寬改道。出台優惠政策把本鎮和外鎮偏遠村落農民移居到中心村來。至1999年底,僅朱紫村就遷入200多人,推動了農業綜合開發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人文歷史

雷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宋咸淳十年至十七年,雷峰長基村石城蘇十萬為首組織的農民起義軍,召集起義軍上萬人抗拒封建統治者,盡大義、立大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被稱為「蘇王」。繼後突出的代表有:清朝的方以鎮、周建雲、方清芳、吳宣;民國的鄭靖、羅信爾、方如玉等文人,科技巧匠陳膽;現代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音樂家羅浪(又名羅南傳),曾任中央軍樂團團長,開國大典任軍樂團及聯合樂團總指揮,副軍級幹部。

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1999年工農業總產值2.9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25億元,農業產值0.72億元,糧食總產量8544噸。農業和林業是全鎮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2000年以來,雷峰鎮十分重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種養業。全鎮已有毛竹林、果林十萬多畝。食用菌、畜牧養殖、特種動物養殖也取得較大發展,成為全縣種養的重點鄉鎮之一。其中美國青蛙養殖規模、產量均居全縣首位,建有養蛙場13處,養殖面積8467平方米,產量38噸。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現有工業企業70多家,以陶瓷、建材(磚)、小水電、竹木加工等為主要行業,1999年總產值2.25億元,企業生產連續幾年被縣評為先進鄉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拓寬提級改造公路29公里,鋪設柏油路面34公里和水泥路11公里,建成移動通信基站2個,實現村村通電話;新建小水電站3座,新增裝機900千瓦,架設10千伏線路11.2公里,全鎮水電站16座,總裝機容量4430千瓦,年發電0.22億千瓦時;完成7所小學校舍、中學綜合樓學生宿舍樓的基建以及1所小學的擴建;完成14個村的新村建設規劃。2010年來,共投入1600萬元,拆除舊房309座4.9萬平方米,新建住房353座6.3萬平方米。

發展戰略

雷峰鎮的經濟建設發展思路是:以加快「三分經濟區域」發展步伐,突出重點實施「加快一線發展,驅動一段崛起,促進南北繁榮」的具體策略,優先培植農業產業,着力發展陶瓷、竹木加工、化工三大產業,加快礦產業開發步伐。

視頻

雷峰鎮雷峰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