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山靈芝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雪山靈芝寺

 

 

 

雪山靈芝寺

雪山靈芝寺位於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雪山上,靈芝寺起源於東漢時期,傳說東漢皇帝劉秀的一個兒子來到薛山(今雪山),勤政愛民,其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商賈雲集。 其山南為廣納賢言,樂善好施之地方,此為善堌村的由來。後來,每年人們為了記念這位賢主,豎立神像,頂禮膜拜,尊稱之為"梵王"。 靈芝寺是棗莊市尚存的為數極少的宗教古剎之一。 雪山本為薛山,後訛為雪山。 薛山是古薛河之源,薛河為古薛國的母河,所以以此得名。

歷史沿革

靈芝寺起源於東漢時期,傳說東漢皇帝劉秀的一個兒子來到薛山(今雪山),勤政愛民,其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商賈雲集。 其山南為廣納賢言,樂善好施之地方,此為善堌村的由來。 後來,每年人們為了記念這位賢主,豎立神像,頂禮膜拜,尊稱之為"梵王"。 寺址內有石制僧塔一座,塔高8米,直徑1.1米,塔基作為佛教建築通常採用的蓮花盆狀。 塔身呈八棱形,覆於塔頂,上面採用淺浮雕技法刻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石塔整個造型玲瓏別致,裝置牢固,充分體現古代的建築技藝和宗教藝術水平。 塔身用高浮雕鐫刻「故滕縣僧會悟善歸府墓銘」,落款為「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說明此塔為靈芝寺住持僧會悟圓寂後寄放骨灰所在。 故此塔對宗教考古和靈芝寺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 除僧塔外,寺址還保存一尊元代石坐佛,形體巨大,採用圓雕技法,造型生動。 在薛山東側悟真岩陡壁上,有一尊唐代摩崖造像。石窟高出薛河水面約20米,洞窟高約1.3米,寬約1米,佛像身高1米,造型古樸。 明代詩人湯節《薛山靈芝寺》詩云: 雪山千古梵王家,宏殿輝煌靜石嘩。 澗引泉聲鳴佩玉,窗含禪塔臥煙霞。 題詩客去龍歸洞,飛錫僧來月滿裟。

文物

行到如來修道處,盤陀石上涌金芽 盛唐時期山前側就有了大寺院——靈芝寺,俗稱東寺,雪山寺,使宗教文化在此久經不衰。 居考證靈芝寺最晚應建在唐代之前.靈芝寺現遺留唐碑兩塊,均在山巔,字跡已漫渙難以辯讀.一塊為唐天寶十二載歲次立,另一塊唐天會八年.這些遺蹟遺物,老百姓仍視為神靈的東西,供奉膜拜,倍加愛護。

典故

每到古歷三月三日的廟會,香客不斷,香火興盛。 雪山頂上還有印傳佛教「梵王廟」,從山下沿石階拾級而上直至廟門。山頂築有戲台供廟會期間演出。在靈芝寺西南方百米處還有一庵院。 山東崖壁之上有一岩洞,洞門上雋刻有「玄天古洞」大字,俗稱為觀,為道教所在,洞內塑有老子像。此觀究其何名?建於何年代?不得而知。 岩洞迂迴曲折,幾經展轉可下到崖壁最底端的「薛泉」處。 洞內有瞭望孔數眼可洞察洞外動向。 在洞中間有一出口,由此可攀登懸崖峭壁,石壁的險要處有歷代石刻造像、碑文,猶存,是研究宗教文化在此興衰發展的寶貴史料。 這洞也是歷史上村民逃反避難的保護場所,相傳日寇來時老百姓數百人躲進此洞免遭禍害。 「雪山」半腰處還依勢修造了一石寨牆,據說已有200年的歷史。 寨內建有民居,現有殘垣斷壁仍清晰可見。 它見證了當年百姓遭遇饑荒,民不聊生的場景。 揭竿而起的饑民為了生存、活命到處搶劫,當地村民為自衛防止「馬子」的搶掠,而在梵王廟周圍築寨祈求神靈保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年代。由於這裡獨特的地理優勢,四面環山遠離城鎮,交通閉塞,東接抱犢崮山系,是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的絕好理想地點。 1937年,滕縣地下黨在中共蘇魯豫皖特委的領導下,在雪山寺建立了滕縣特支成了紅色景區。    [1]

參考文獻

  1. 雪山靈芝寺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