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黃山(文占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中登黃山》是中國當代作家文占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雨中登黃山
六月中旬,我們幾個鄰近村的老相識,忙完了合作社裡的活兒,能暫休息一段落。大家機緣巧合的都想出去轉一轉,路線雖然各不相同,但通信的便利,我們似乎始終在一起。六月底的一天,終於敲定七月初到杭州聚集、去黃山打卡,打卡時間定在7月2日。
當今科技的神速、手機的便利,我們已經知道第二天黃山有大雨,而且確信預報準確無疑。去還是不去?個別相識還是很糾結。大多數相識都不假思索的說出,「機會難得,再大的雨,也要去見見黃山!」我是眾多相識中年齡最大的,沒有出過幾次遠門的我自然要抓住這次機會,上山困難再大,也想試一試。試一試自己的體力和心態,見一見久仰的黃山風景,更多的是想自我證明:雖然我的年齡是最大的,但我的體能和心態一定不是最差的。
相約第二天早上五點五十準時集合,六點出發。五點半時,我和竹鴻嶺村的牛小弟不約而同的出現在酒店的大廳。說他小,也不小,他僅僅比我小了好幾歲而已,但看上去十分年輕帥氣,也許與竹鴻嶺村有關吧!他與竹鴻嶺村的支書的關係似乎不一般,幾天來有空就視頻,有空就為他們的朱書記點讚。緊接着篙山村的強隊長也來了,強隊長一副熱心腸,自覺擔負起了隊長的職責,建群、收費、聯絡方式、注意事項,事無巨細。相約們陸續來到,六點準時出發了。
天雖然陰沉沉,絲毫見不到太陽的臉面,但車內歡聲笑語依舊,人們都想聽聽傳說中的歌神小泉的歌喉。幾次掌聲過後,小泉還是沒有賞臉,原來這幾天小泉的夫人不在身邊,小泉不小心着涼感冒了,嗓子也嘶啞了。
四個多小時的路程還未過半時,毛毛細雨變成了瓢潑大雨。在一個服務區稍作逗留,查驗「綠碼」已成慣例,目的自然是方便與補充。服務區內的物價和品類還說得過去,滷雞蛋、小籠包子、玉米棒子、火腿腸、礦泉水是大多數男士的選擇;小饃塊、小麵包、蛋糕餅乾、麻辣小食品、袋裝的飲料乳品、小番茄等小水果自然是多數女士的標配;我選擇了滷雞蛋、小籠包子、礦泉水,風捲殘雲般的就地消化後又預備了幾根火腿腸。幾個細嚼慢咽的相識不得不準備在車上細細消化。可司機告知大家,剛買的新車密封性很好,新空調內循環,有些食品不宜在車內消化。敏感的味道使司機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他們只好在車外大雨洗涮中獨自享受了,我慶幸自己少年時養成的賴習慣,大眾口味、不挑揀食物,狼吞虎咽過後腸胃自安。
雨越下越大,到達湯口鎮的南大門車站時,瓢潑大雨有傾盆之勢,看來上山要泡湯了!小站院內不斷聚集的遊客增強了我們上山的信心,他們男女老幼,登山雨衣、鞋套、拐杖全套武裝。對面的登山用品店老闆已經在召喚着我們,我們立馬都武裝了起來,原來帶的雨傘已派不上用場。熱心的店老闆又向我們推薦了手左的小麵館,「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上山有力氣。」大眾效應的傳染性很強,你一碗、我一碗,最終大家都一碗!
雨還在下,有越下越大之勢。我們一行二十多人,男女各半,除了「陸子」先生以前來過一次,臨時改變了注意,準備呆在原地等待,其餘都毫不含糊地整裝待發、做好了冒雨上山的一切準備。
門票費加上由南大門直達慈光閣的進山乘車費共209元,在強隊長的授意下,都獨自或借光在手機上操作好了。一番詢問、出示綠碼、驗明真身,七拐八拐,經過了四道關卡才乘上了進山的客車。這其中,一位同行因忘記帶手機,無法出示綠碼無法進入,多虧強隊長的解釋與調和,層層匯報層層批覆後,最終還是開了綠燈。難怪人們都說,如今出行三件寶——手機、口罩、身份證,缺一樣都寸步難行!
坐在客車上,我們已經感知到了山上的雨之大,上山的路之難。隔着車窗看去,公路的兩側都是大水或洪水,有時浸漫了整個路面,有的地方水很深洪更猛。從山上下來的雨水,依勢而形成湍急的水流或噴發的水柱,嘩啦啦的流水聲有時伴隨着咆哮,原先美好的想象此時都化作未知,我甚至閃現過,也許「陸子」先生一人的選擇是正確的、理智的,我們何去何從?只能硬着頭皮走着瞧。
客車到達慈光閣停車點後,雨還在下着,但已明顯地變小。這裡可以選擇徒步或玉屏纜車,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想選擇徒步上山,我自然緊跟在他們身後。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那種土生土長的「犟脾氣」還沒有消失殆盡,還想試一試、拼一拼。正當我們準備徒步時,早已站在路邊的工作人員對我們進行了勸告和勸阻,講明了利害,最終我們都選擇了85元乘玉屏纜車上山。
雨淅瀝瀝不停、天更加陰沉沉。我們坐在纜車上,開始還能模糊地看見一些景物,由低漸高、由遠及近,最後什麼也看不見了,纜車玻璃全部高度霧化,只能憑自己的想象了!
下了纜車後,我們開始徒步爬行。雨繼續下着,山上的霧更大,能見度不足十米,有時就是三五米。上山的路幾乎全是陡峭的石台階,其中險要陡峭處多用鋼管斷斷續續隔成左右二道,可能是考慮到上山吃力下山易,也可能是考慮到上山路多條,下山易擁堵,左邊的道比右邊的道寬了許多,大約占了三分之二的樣子。這樣既各行其道,增大了安全係數、減少了擁堵,也互通有無、可以靈活變道,提升了通行速率。靠山外的一側大都有不同樣式和材質的圍欄;靠山裡的一側,遇有陡險處,也大都有固定的鋼絲或繩索,方便遊人的把握與借力,所有的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安全係數、保障了安全程度。
由於能見度很低,我們只有奮力爬行,周邊模糊的景物只能與我們擦肩而過。開始我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後來就走在了中間,生怕一不小心走散,找不見隊伍。
我們集體爬行到蓮花亭合影后分散選擇,也許是受到「不登光明頂,不看黃山景」的誘導,徐歡先生力挺「光明頂路線」,強隊長和「帥牛」先生也表示贊同。他們三人前面爬行,我隨後緊行,後面又跟上來一位人稱「匣匣」的小姑娘。一段路程後,當徐歡先生髮現我們五人一路同行時,力勸我返回重新選擇路線,怕我體力不支或摔着碰着,我無聲默默前行,徐歡先生也只好作罷。
一路上曲曲折折,上陡坡下峭壁,雖說沒有太多太大的險要,但瓢潑的大雨、嘩啦啦的流水、霧騰騰的景像,增添了我們登山的艱難和情趣,更是耐力和毅力的考驗。
一路上與我們同向行進的人不多,返回的人不少。特別是遇到年老和孩童,更助長了我們登上「光明頂」的恆心;一路上我們只能領略身邊的景物,遠景全是模糊一片無暇顧及,只能一心嚮往早點登上「光明頂」;我們在幾處險要處遇見了「挑夫」,他們聽着「亞洲雄風」的歌聲艱難地前行着,他們的精神令我們起敬,他們的艱辛令我們思索;我們還碰見了抬着遊人的滑杆,聽說下山的費用只有500元!1000元、2000元,或者更多,有多少人會選擇這份職業呢?越向上雨越大霧越沉,越向上心越急腿越軟;每遇交叉路口時,我們都要仔細分辨路標上「光明頂」的方向,我們也會向返回的行者打問、距離「光明頂」還有多遠?有的說四小時,有的說三小時,有的說很遠很遠,有的說快了快了;他們說的都有理,原因一方面如同「小馬過河」,一方面也許下山的路徑根本就不相同;在幾處轉彎的風口處,我們真正體驗到了風雨交加的滋味,疾速的雨滴打在臉上如同細小的冰粒一般,着實如針刺般生疼。
當我們聽說距離「光明頂」不足500米時,高興過後1000米還是沒有到達;雨漸漸地小了,周邊的景物也漸漸露出了原形,雖說看得仍不太遠,但比先前強多了;我們路過了「迎客松」、「天海」、「百步雲梯」、「白鵝山莊」……幾處感覺很有韻味的卡點已忘記了名稱,最終我們一行登上了「光明頂」,「光明頂」之上就是峰頂的「光明山莊」了。
我們「五人團」上山過程中,開始我走在中間,漸漸就落在了「匣匣」小姑娘的後面,但距離並不遠,還能跟得上。「匣匣」小姑娘的耐力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開始我心想,有弱小的「匣匣」小姑娘陪伴,我一定不會第一個掉隊的。但事實上,大多上坡時,我就落在了最後面,下坡或較緩的路段,我又走到了「匣匣」的前面。走着走着,我又想起了已經遠去的父母,嚴父79歲那年,還徒步登泰山,讓落在後面的年輕後生們汗顏,許許多多的遊客都伸出拇指為嚴父點讚。父母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身體——1.86m/108kg,由於平時缺乏鍛煉,原來的基礎已保留不多,只能靠着跨步大來超越看上去十分嬌小的「匣匣」小姑娘。
「匣匣」小姑娘為了輕裝前行,把隨身帶的零食和瓶裝水讓我們分享殆盡,我們都學會了「空中飲水」,儘可能點滴不漏,現在回想也蠻有意思。
早已濕透的褲子緊緊的纏在雙腿上,產生的摩擦力明顯地阻礙了我前行的速率。為了提升速率,我終於高高地挽起了褲角,前行的速率明顯的提升了起來,我又走到了隊伍的中間。
臨近「光明頂」時,走在「匣匣」小姑娘前面的我突發奇想,我比「匣匣」小姑娘父親的年齡還大,應該讓「匣匣」小姑娘在我之前登頂,我有意慢行了幾步。先前幾步到達的三位先生停留在立有石碑的小院,並沒有登上小院的頂部,「匣匣」小姑娘徑直登上了頂部,下來後告知我們,上面別有一番風景。我們拍影留念後才登上了頂部,方知上面還有「光明山莊」。因而我們「五人團」中,第一個登頂的應該是「匣匣」小姑娘,她是最有耐力、最美麗的小姑娘!
我們準備下山時,王隊長的手機響了,後面還有同路人。我們有意放慢了腳步,不長時間他們就趕上我們了,原來是「彪子」、「猴子」,還有門三石先生,都是一個小區的老熟人。我和強隊長同住一個單元,「猴子」和 「匣匣」同住一個單元,三石先生和「彪子」同住一個單元,徐歡先生和「帥牛」先生住在我們隔壁小區,也抬頭不見低頭見。
之後的下山就容易多了,雨也斷斷續續,不像上山時那樣大了。我們一路調侃、一路歡笑,還碰見了幾隻小松鼠,看到了山頂酷似猴子的石頭,可惜沒有見到真正的猴子。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雲谷索道的下行站,80元的纜車票和19元的出山乘車票全都由王隊長搞定,纜車中觀風景與上山時剛好相反,從隱隱約約、模糊不清、到漸有影像。
出了索道站門,雨基本停了,天也明亮了許多,前往客車站點的途中,路邊幾處優美的風景加上大雨形成的瀑布,望過去尤為壯觀,我們剛想坐在路邊的石台階上留念時,景區工作人員及時阻止了我們的願望。也好,平安無小事,時時事事都應把平安放在第一位。
老天爺似乎和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我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命名這隻有5個小時左右的經歷,用「遊覽」一詞一定不妥,勉強地就用「登」字吧!
出山時,道路兩邊的景色與我們進山時一樣,遠山的景觀也飄渺虛幻、別具特色,令人留戀忘返。但近山公路兩旁可種植的土地似乎十分緊缺,緊缺的程度超乎內陸人們的想象,難怪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之說,我從內心體會到了家鄉也很美,就是缺點水。至於「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我一點也沒有體會到,但輪廓中的黃山、心中的黃山還是很美很美的,有機會還是要再去一趟、最好花點時間來領略觀賞它的美。
其他的同行者們都早於我們下山半小時左右,當我們到達集合點時,聽說經「龍大帥」的提議,經大家的合議,給了「陸子」先生一個「日噘」處分,我們8人也都表示贊同,陸子」先生也笑哈哈地樂意接受,「黃山之行」也算圓滿而快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穫。
走進新時代,感恩共產黨。雨中登黃山,不忘強隊長。感謝同行人,個個正能量。祖國山河美,初心永不忘!(2021-07-05)[1]
作者簡介
文占祥,陝西定邊人,化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