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集賢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集賢鎮,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地處周至縣東南部,東與九峰鎮接壤,南與寧陝縣新坊鄉相鄰,西鄰樓觀鎮,北接終南鎮,總面積294.5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集賢鎮下轄14個村(居),其中:2個社區、12個行政村。2018年,集賢鎮戶籍人口35255人。2011年,集賢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68億元。[1]

中文名: 集賢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

地理位置: 周至縣東南部

面 積: 294.55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西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404

氣候條件: 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35255人(2018年)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相傳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有十賢士居此,故得村名。因鎮政府駐集賢村而得鎮名。

建置沿革

1949年前為集賢鄉。

1950年,改設區。

1956年,復為集賢鄉。

1958年,為管理區。

1962年,成立集賢公社。

1984年,改鄉。

1997年3月,撤鄉設鎮。

2011年,集賢鎮撤鄉並鎮時將原九焰鄉併入集賢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集賢鄉轄東村、西村、北街村、新城村、大曲、金鳳、殿鎮、趙大、嚴家堡、劉家堡、邵家堡、馬家灘、侯家堡13個行政村。1996年,九焰鄉轄三合、興風、和平、金林、興隆、立新、九龍、赤焰、秦嶺9個行政村。2001年12月,九焰鄉併入集賢鎮,轄西村、北街、新城、東村、大曲、金鳳、殿鎮、趙代、辛寨、嚴家堡、劉堡、邵堡、馬灘、栗新、興隆、金林、和平、興鳳、三合、秦嶺、九龍、赤峪22個行政村。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轄集賢1個社區,大曲、金風、殿鎮、趙代、辛寨、嚴堡、劉堡、邵堡、馬灘、東村、西村、北街、新城、赤峪、九龍、立新、興隆、金林、三合19個行政村;下沒135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集賢鎮下轄14個村(居),其中:2個社區、12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集賢鎮地處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東南部,東與九峰鎮接壤,南與寧陝縣新坊鄉相鄰,西鄰樓觀鎮、北接終南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5千米,總面積294.55平方千米。距縣政府18千米。

地形地貌

集賢鎮地處秦嶺北麓。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地形以山區、平原為主。最高峰位於秦嶺梁,海拔2600米。

氣候特徵

集賢鎮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3.4℃。年平均降水量719.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水系水文

集賢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田峪河、赤峪河等,境內總流長110千米。

自然災害

集賢鎮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低溫、連陰雨、大暴雨、滑坡、泥石流等。暴雨、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生在6月下旬到9月底。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總人口32031人,其巾城鎮常住人口9690人,城鎮化率30.25%。另有流動人口216人。總人口中,男性17618人,占55%;女性14413人,占45%;14歲以下4548人,占14.2%;15—64歲24650人,占77%;65歲以上2833人,占8.8%。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集賢鎮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4.63‰,人口自然增長率4.7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1.4人。2018年,集賢鎮戶籍人口35255人。

經濟

綜述

2006年,集賢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390元。

2018年,集賢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上企業15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25個。

第一產業

2011年,集賢鎮耕地面積37519畝,人均1.2畝。2011年,集賢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4億元,比上年增長2.6%,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6%。

種植業

集賢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集賢鎮糧食生產15628噸,其中小麥9017噸,玉米6612噸。

畜牧業

集賢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集賢鎮生豬飼養量11051頭;家禽飼養量13300羽。2011年,集賢鎮生產肉類160.1噸;畜牧業總產值0.3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7.9%。

第二產業

2011年,集賢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4%。境內有企業51家。有縣級工業園區1個。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有郵政局1處,代辦點1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1.2萬份、期刊0.6萬冊,業務收入26萬元。電信企業1家,固定電話用戶2368戶,移動電話用戶12566戶,寬帶接入用戶1182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0多萬元。

交通運輸

交通

107省道、南環公路、終(南)集(賢)公路、終(南)店(鎮)公路從集賢鎮境內通過。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有縣鄉級公路6條,鎮內村村通公路。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鎮區道路總長度8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0.83米。

運輸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公交運營車輛6輛,年客運量10.8萬人次;出租車18輛,年客運量1.6萬人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1569人,專任教師65人;小學8所,在校生2822人,專任教師17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56人,專任教師5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地方特色民間藝術為集賢古樂,集賢古樂源於隋唐,唐安史之亂時,宮中一王姓樂人避亂至聖壽寺傳人集賢村,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有線電視用戶965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76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有1個社區和3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3%。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集賢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鎮醫院1個,村衛生所15個;公立衛生機構床位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張,固定資產總值5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0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集賢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6萬人次,住院手術8台次,出院病人0.37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集賢鎮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086人。

社會福利

2011年,集賢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6戶,人數67人,支出16.08萬元,比上年增長6.2%,月人均200元,比上年增長10%;城市醫療救助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41人次,共支出9.205萬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24戶,人數1784人,支出166.98萬元,比上年增長337%,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長3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7人,支出13.68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117人次,農村臨時救濟163人次,支出3.89萬元,比上年增長7.8%。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3.9萬元,比上年增長8.6%。

歷史文化

地名傳說

集賢村歷史悠久,據傳漢代時就已存在。南北朝時,該村有一周姓人家,其妻陶氏美麗淑賢。一災年夏忙時節,丈夫在田間收割,妻子去田間送飯,路遇八位奄奄待斃的餓漢乞食,陶氏把給丈夫送的飯分給餓漢吃,然後提着空飯籃來到自家田頭。已經十分飢餓的丈夫問知緣故後,非但毫無怨言,還嫌其妻沒有把餓漢帶回村里接濟。這八個餓漢原是東土道士,災年過後專程來此村道謝,盛讚周氏夫婦男賢女惠,並為該村起名為「男妻賢」村。遂在該村修橋補路、鑿井開渠、義診濟貧。周氏夫婦和八個道士的故事被傳為十賢佳話。至北宋元豐初年,蘇東坡遊歷樓觀台時聞知此事,又譽「男妻賢」村為十賢故里。晚清時「男妻賢」村又被稱為集賢村。

集賢鼓樂

集賢鼓樂源於隋唐,隋時楊堅由長安去仙遊寺途中經過集賢村時傳入。唐時安史之亂時,宮中一姓王樂人避亂至聖壽寺傳入集賢村。現今集賢鼓樂分東西兩社,共有樂人80餘名。原樂人均在80以上,陝西省文化廳為將這一鼓樂保留下來,劃撥專項資金購置了樂器和服飾,培訓青年,並組織在西安、北京、深圳和德國等地上演。集賢鼓樂的樂器分打擊和吹奏兩部分。打擊樂器有鼓、鑼、鑔和梆等。吹奏樂器有箏、阮、笙、管、笛、簘、琴等。服飾有古裝和唐裝。樂曲分行樂、坐樂和韻曲。行樂有:紅沙、路由、滿園春等;坐樂有:梢板、歌章、天發芽、霸王鞭、四季平安、南呂一枝花、破陣、群英宴等;韻曲有:柳青娘、朴燈蛾、葫蘆峪、茶葉詞、九條龍贊、四合四、點點小、深溝擔水、耍社虎、三拿業、德勝令、官門子、九九艷陽天、十板頭、坐帳、石榴花、斬狐狸、打棍、柳生芽、水龍峪、粉紅蓮、過潼關等。

集賢皇會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白蓮教一部由城固縣和洋縣一帶進入集賢村殺人,死七千餘人,致村中河流成血河,時稱殺河(即現村中南北大道之地)。道光年間(1812—1850年)道光皇帝御旨祭祀,遂形成皇會,每年農曆正月二月二十三到二十八舉行皇會,由村長讀祭文,並進行秧歌、社火表演和鼓樂演奏。已形成物資交流大會。

集賢打社火

在集賢就有很多獨特的儀式,其中尤以「打社火」和「耍社火」最具特色。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由歷史形成的固定的兩個對壘的社廂互相挑戰,騎着騾馬到對方街道按一定規則進行叫陣挑釁,這樣的互相叫陣甚至略帶「羞辱」性,使雙方的情緒不斷高漲,場面不斷「升級」。之後便是互相比社火鬥智慧。大夥在這樣衝破平時規則的活動中,褪去所有的勞累和重壓,而且對陣各方的關係反而更加親近。耍社火一直到正月十七八才逐漸結束。再如臘八節。如果在過去的一年裡鄰里之間有什麼矛盾糾紛或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借着這個節日通過送臘八粥的活動使以往的結怨得以化解。這個傳統節日反映出中國農業社會時期村民自治的重要社會整合功能,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還有祭祖、拜年、走親戚、送燈籠等。其他節日的儀式也獨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間文化的原始性。

風景名勝

趙公明文化景區

趙公明文化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景區坐落於財神趙公明故里——陝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建設有核心建築院落三進財神殿,包括賜福殿、財神殿和三霄殿。在財神殿東西南北都建有趙公明統帥的四路財神偏殿,四周的偏殿和小廟供奉有媽祖、黃大仙、關羽,文財神、武財神,華夏眾多的財神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眾神體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

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集賢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視頻

集賢縣集賢鎮 汪春平水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