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故鄉情(張朋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難忘故鄉情》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朋聖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難忘故鄉情
由於工作的需要,我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來,我不管是去祖國首都北京;還是去美麗的海濱城市,繁華的蘇杭。我的心裡都忘不了天下最美的故鄉。因為在那低矮的草屋裡住着我的父母、親人。故鄉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那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對我有情,有恩。父母在的時候,我天天回家。1986年我家屬農轉非。妻子、兒子搬遷到城裡住。父母病故後,每逢過年過節;我都要回老家給父母上墳。一輩子忘不了故鄉的親人。
從青州沿着309國道向東20公里,路北邊有一個石碑:沈家莊。從沈家莊向北一公里就是我的家鄉——張晁村。張晁不但是一村名,而且是一個人名。沒有人知道他生在哪朝哪代,又死於何年何月何日。我小時候只聽母親講過關於張晁的故事。他是個大財主,腰纏萬貫,但他又節約的要命。有一天,他背着糞簍去拾糞,碰到一個要買芝麻的商人,「大爺,您知道這村裡面誰家賣芝麻?」張晁說;「我家有點兒。」商人說:「有點兒是多少?我買三百斤呢。」張晁說:「你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商人跟着張晁回到家裡。張晁打開了西屋那三間倉庫,喲,一屋全是芝麻。商人怔怔地看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商人買好了芝麻要走。張晁卻殺了雞蒸了饃非留商人吃飯不可。恭敬不如從命。商人吃肉也吃饃,張晁卻吃高梁煎餅,裡邊夾了一根蔥葉。還不住地用手沾一點唾液,沾地上掉下的芝麻粒吃。他咬一口煎餅往下抽一下蔥葉,煎餅吃完了,那根蔥葉兒還完好無損。這就是張晁的人品。也是張晁村人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習俗。
張晁村一百多戶,不足千人,算不上是個大村,「三多」卻是出了名的。一是灣多,全村大小灣十三個,面積約二萬多平方米。為啥這麼多灣?還得從張晁說起,據說他家養十九頭牛。有一天,長工們到灣里飲牛的時候,一數是100頭。怎麼多了一頭?張晁知道了這事,說:「誰家的牛跑來了,快把它趕走。」第二天,長工們飲牛的時候,重新一頭一頭地數,忽然,他們發現了一頭大黃牛:兩個頰上繫着一塊紅綢子。長工們舉起了鞭子,鞭子還沒落下;那頭牛就一陣風似的朝西南方向跑了。從此,張晁家裡逐漸敗落。這事是真是假暫且不提,張晁給牛墊欄挖了十三個大灣卻是事實。張晁村人聰明,靠灣吃灣。他們在灣邊栽了楊柳樹,在灣里養魚`蝦,種蓮藕。一走進張晁村,水波蕩漾;很是美麗壯觀。二是美女多,也許是因為灣多水多的緣故,女人是水做的,是水滋養了女人。張晁村的少女,一個比一個漂亮,那眉眼兒,那櫻桃小口兒。一個個亭亭玉立,就象那灣里的荷花。不是仙女,勝似仙女。三是當莊親戚多。張晁村的女人俊是出了名的,許多外村子的小伙子羨慕。如果沒有本事是娶不到張晁村的女人的。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女孩子都不願離開村,嫁給了本村男人。 我的家就在村子的中央。前邊是中心東西大街,家東邊是南北中心大街。向南一公里直通309國道。我家東西南北各有三間房子,是一個完整的四合院落。欄在西南角。(城裡人叫衛生間)大門口在東南角,正南。門口前有一棵大笨槐樹。樹下有一塊上馬石。二門子上有一棵茶碗粗的金銀花,那白的那黃的花兒象一個個小燈籠,在一片片綠色葉兒的襯托下,微風一吹,像無數個小精靈上下竄動,送來陣陣清香。還有那棵笨槐樹開花的時候,簡直就是一片金黃色的花海。引來無數的蜜蜂和蝴蝶。迎北牆前,一株株翠竹,四季長青。哪家的大人、小孩子上火了到我家采一把竹葉和金銀花泡水喝,比看醫生都好的快。還有那槐花、槐米都是寶。院子中央有一棵梧桐樹,又高又大,象把大傘兒,夏天坐在樹下;比有空調還涼快。在樹的最頂端有一個鳥窩,還有大門樓里的燕窩,每個窩裡都有鳥兒,。都在嘰嘰喳喳的叫,等待爸媽的歸來。還有那天天打鳴催我起床的大公雞和日夜守護我家的小花狗,都是我日夜思念的好朋友。我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爾後結婚生子。父親在城裡上班。1977年退休。子承父業。我拗不過父親。去了城裡上班。父親卻又回了家。
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張晁村變化更大。道路硬化了,環境乾淨了。廠子多了。樓房多了。汽車多了。還起了集。農村人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我每次回家探親,心情特別親切,溫馨,激動。兒時的夥伴闖滿了屋。紛紛向我講述村子裡那些動人的故事。鄰居德三叔給我炒菜、打酒。西鄰居王大媽給我背來了大蔥。就連剛剛懂事的小朋友也都跑來看看我這個「城裡人」。我的心裡甜甜的。每逢往回走,大家都戀戀不捨。送出老遠老遠。伴隨着濃濃鄉情一路走向城裡......[1]
作者簡介
張朋聖,男,1947年6月生,1966年4月參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