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隰縣臨汾市轄縣。位於山西省[1]西南部。總面積1413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3個鎮、5個鄉:龍泉鎮、午城鎮、黃土鎮、陽頭升鄉、寨子鄉、陡坡鄉、下李鄉、城南鄉。縣政府駐龍泉鎮東大街21號。

地處呂梁山西側。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950~1300米。上天山最高,海拔1953米。城川、東川2河自北而南至午城匯流後稱昕水河,向西流經縣境注入黃河。屬暖溫帶半乾旱氣候。名勝古蹟有五鹿山自然保護區、小西天、千佛洞等。

歷史沿革

《爾雅》曰:「下濕曰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據《太平寰宇記》載:以縣南有龍泉,地濕,因名隰。漢置蒲子縣。北魏於今縣境置南吐京郡、北平昌縣,後廢。太和十二年(488)置汾州,孝昌年間廢,北周復置。保定初年於今縣境置大寧縣。大象元年(579)於今縣城北18千米長壽村置長壽縣,於縣置龍泉郡。

隋開皇年間大寧縣治徙今大寧縣境。四年(584)改汾州為西汾州。五年廢龍泉郡,改西汾州為隰州。十八年改長壽縣為隰川縣,徙治今縣城北1千米,屬隰州。大業三年(607)改隰州為龍泉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為隰州,天寶元年(742)改大寧郡,乾元元年(758)復為隰州,縣俱屬之。

金天會六年(1128)改南隰州,天德三年(1151)復為隰州。興定五年(1221)於今縣城南30千米午城鎮置仵城縣,屬隰州。元廢仵城縣。至正年間隰川縣廢入隰州,隸晉寧路。後復置隰川縣,明洪武二年(1369)廢。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民國初年(1912年)廢州,改置隰縣,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置分區,屬晉南區行署。後廢隰縣分區,縣屬臨汾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8年與大寧縣合併為隰寧縣,後又與永和、蒲縣、石樓合併為呂梁縣。1961年復置隰縣,屬晉南專區。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臨汾地區。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1999年,隰縣總人口97758人,其中城鎮人口43959人、鄉村人口53797人。轄3個鎮、10個鄉:城關鎮、黃土鎮、午城鎮、刁家峪鄉、後嫣鄉、北莊鄉、城南鄉、寨子鄉、水堤鄉、朱家峪鄉、下李鄉、馮家鄉、陡坡鄉。縣政府駐城關鎮。(135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384個自然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隰縣常住總人口95895人,其中,城關鎮27392人,午城鎮5760人,黃土鎮11343人,後墕鄉4205人,刁家峪鄉4200人,水堤鄉4787人,寨子鄉7524人,陡坡鄉3979人,馮家鄉1751人,朱家峪鄉5251人,下李鄉6765人,城南鄉9960人,北莊鄉2978人。

2001年,撤銷北莊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龍泉鎮;撤銷水堤鄉,併入午城鎮;撤銷後嫣鄉,併入刁家峪鄉,更名為陽頭升鄉;撤銷馮家鄉,併入下李鄉;撤銷朱家鄉,併入城南鄉。區劃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5個鄉:龍泉鎮、午城鎮、黃土鎮、陽頭升鄉、寨子鄉、陡坡鄉、下李鄉、城南鄉。縣政府駐龍泉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隰縣常住總人口103617人,其中,龍泉鎮39622人,午城鎮10094人,黃土鎮11469人,陽頭升鄉9463人,寨子鄉6396人,陡坡鄉4032人,下李鄉8623人,城南鄉13918人。

2015年末,隰縣轄3個鎮、5個鄉(合計8個),3個居委會、97個村委會(合計100個)。

視頻

隰縣 相關視頻

航拍:我的家鄉隰縣
隰縣元旦節目晚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