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隋書·王頒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王頒,字景彥,太原祁人也。祖神念,梁左衛將軍。父僧辯,太尉。頒少俶儻,有文武干局。其父平侯景,留頒質於荊州,遇元帝為周師所陷,頒因入關。聞其父為陳武帝所殺,號慟而絕,食頃乃蘇,哭泣不絕聲,毀瘠骨立。至服闋,常布衣蔬食,藉藁而臥。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遷漢中太守,尋拜儀同三司。開皇初,以平蠻功,加開府,封蛇丘縣公。獻取陳之策,上覽而異之,召與相見,言畢而歔欷,上為之改容。及大舉伐陳,頒自請行,率徒數百人,從韓擒先鋒夜濟。力戰被傷,恐不堪復斗,悲感嗚咽。夜中因睡,夢有人授藥,比寤而創不痛,時人以為孝感。

及陳滅,頒密召父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其間壯士或問頒曰:「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讎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斷櫬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頒頓顙陳謝,額盡流血,答之曰: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發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諸人請具鍬鍤,一旦皆萃。於是夜發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並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既而自縛,歸罪於晉王。王表其狀,高祖曰:「朕以義平陳,王頒所為,亦孝義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舍而不問。有司錄其戰功,將加柱國,賜物五千段,頒固辭曰:「臣緣國威靈,得雪怨恥,本心徇私,非是為國,所加官賞,終不敢當。」高祖從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母憂去職。後為齊州刺史,卒官,時年五十二。(節選自《隋書》)

目錄

譯文=

王頒,字景彥,太原祁縣人。祖父王神念做過梁朝的左衛將軍。父親王僧辯,做過太尉。王頒年少時就卓異不凡,文武雙全才能出眾。他的父親平定了侯景之亂後,留下王頒在荊州做人質。後來遇到梁元帝被北周軍隊俘獲殺害,王頒因此離開荊州進入關中。聽到父親被陳武帝所殺的消息,王頒號泣暈倒,一頓飯的功夫才甦醒過來,一直痛哭難止,整個人都消瘦不堪。服喪期間,一直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飯,睡乾草鋪的床。周明帝讚賞他,召他做左侍上士,後來又升為漢中太守,不久被拜儀同三司。開皇初年,他因為平蠻族有功,被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蛇丘縣公。王頒獻上攻取陳國的計策,皇上看了很驚異,召他相見,交談後王頒悲泣哽咽,皇上也為之動容。等到朝廷大舉討伐陳國時,王頒親自請求隨行,帶着數百士卒,跟隨韓擒虎先鋒軍趁夜渡過長江。王頒奮勇作戰受了傷,擔心不能繼續戰鬥,悲傷哭泣。夜裡睡着了,在睡夢中有人給他藥物療傷,等到醒來傷口就不疼了,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他的孝心感動了神明。

等到陳國被消滅,王頒秘密召集父親的部下,找到1000多人,對着他們哭泣。士卒中有壯士問他說:「郎君來攻破陳國,覆滅了他的江山,已經報仇雪恥了,卻還悲傷不已,難道是因為陳霸先早死,不能親手殺了他嗎?那就請挖開他的墳墓,砍斷他的棺材,燒掉他的遺骨,也可以表示你的孝心了。」王頒聽後向說話的人磕頭拜謝,額頭上鮮血淋漓,他回答道:「陳霸先身為帝王,他的墳墓很大,只怕一夜挖掘,挖不出他的屍骨,等到了明天,事情就敗露了,這可怎麼辦呢?」眾人就準備鍬鏟工具,很快就聚齊了。就這樣趁夜挖開了陳武帝的陵墓,打開了棺槨,看到陳武帝鬚髮都還沒有掉落,根部都長在骨頭中。王頒就燒了他的屍骨,取了骨灰放在水中,喝了下去。

接着王頒叫人把自己綁了起來,回去向晉王請罪。晉王上報了這件事,高祖皇帝說:「我憑藉仁義平定陳國,王頒所做所為,也是孝義之道啊,我哪裡忍心降罪於他!」就將此事放下,不再問罪王頒。有關部門記錄了王頒的戰功,應該加封他為柱國,並獎賞他五千匹錦緞。王頒堅決地推辭說:「我借着國家的威能力量,才得以報仇雪恥,本來就有私心,不是全為國家,因此要加封給我的官位賞賜,我都不敢接受。」高祖皇帝就按他的請求收回了封賞。王頒被拜為代州刺史,政事都治理得很得當,直到因為母親去世而去職。後來王頒又任齊州刺史,在任職期間去世了,死時五十二歲。[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