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姓名 陳裴之
別名 孟楷,號小雲朗玉
出生年  1794
死亡年  1826
官宦經歷 諸生,官雲南府南關通判
編著作品 《香畹樓憶語》《香畹樓憶語》《澄懷堂集》

陳裴之(1794—1826),字孟楷,號小雲朗玉,清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諸生,官雲南府南關通判。著有《香畹樓憶語》《香畹樓憶語》《澄懷堂集》。

其父陳文述是當時著名詩人,文述先生如袁枚一樣,積極倡導女學,並有三十多名女弟子。詩風效法宋代西崑體,晚年歸於雅正。據陳文述年譜載: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九月子裴之生。嘉慶十五年(1810)裴之娶汪端為妻。汪端是陳文述的女弟子。

裴之與妻汪端常以詩唱和無間。陳裴之卒年三十有三。


雜言古詩

臺灣三仁詩
臺灣姦民殺官弁,草疏[1]千言飛告變。疏言草野臣同春[2],郡丞程峻[3]之故人。程峻殺賊賊入署,斗大巖城賊爭據。臣率義民克復之,解圍專望馳雄師。微臣雖無守土職,郡丞一印臣擅攝[4]。昧死陳情達天闕[5],神策軍[6]來爭破敵。自願隨營殺群賊,烏牛欄前白刃接。賊敗大呼伏兵出,矢竭弦亡外援絕,馬蹄一蹶[7]身被執。丁未[8]季冬月十日,罵賊常山[9]死不屈。事聞當寧頒尺一[10],廟食千秋獎忠烈。吁嗟乎,廟食千秋獎忠烈,乃是諸侯老賓客。(壽先生)

老羆當道臥,貉子那復過[11]。大軍未集孤城傾,壯士一呼賊鋒挫。貴不必橫衝都,眾不必鴉兒兵[12];鹿仔港接彰化城,毛葫蘆[13]即君子營。一戰大里杙[14],再戰牛馬莊。礮聲如雷地中起,殺賊不克被殺戕。賊戕真義士,詔書煌煌傳廟祀。粵東嘉應國子生,喬基其名李其氏[15]。(李義士)

戀父必甘白刃蹈,滿姑[16]死烈刃死孝。罵賊不畏遭群凶,滿姑死孝還以忠。三尺刀光一尺水,滿姑知生不知死。君恩隆祀臺灣城,滿姑雖死仍如生。史乘[17]千秋載奇節,劉郡丞女年十七。(劉烈女)

【題解】
本組詩為雜言古詩,收入連橫《臺灣詩乘》。三仁,指的是皆死於林爽文事件的壽先生──壽同春、李義士──李喬基、劉烈女──劉滿姑,描寫的則是三人殉難的經過。〈壽先生〉歌詠浙江諸暨人壽同春,其為淡水同知程峻幕賓,林爽文事件時同知程峻戰死,壽同春召集義勇收復竹塹地區,翌年,壽同春卻中伏被執慘遭支解殉難。道光6年(1826)水師提督許松年在他殉難處建祠紀念名為「壽公祠」。〈李義士〉歌詠李喬基於林爽文事件時率義勇從前彰化縣令張貞生、把總陳邦光克復彰化縣城,當時擒獲林爽文之部將楊振國高文麟等,與林爽文反清勢力前後大小戰不下二十餘次,後來不幸被俘而死。〈劉烈女〉詩,歌詠對象則為劉滿姑。組詩強調他們展現的節與義,如以「罵賊常山」美譽壽同春,特別是將女性殉難者事跡入詩,彌足珍貴,只是不脫一般史冊方志表彰忠孝貞節烈女之傳統價值觀。

【延伸閱讀】
1.  蕭綸〈臺灣三仁詩〉,連橫《臺灣詩乘》。


註釋

  1. 草疏:謂擬寫奏章。
  2. 同春:即壽同春(?-1787),名星,以字行,浙江諸暨人。習文法,客臺灣淡水廳同知程峻署,年七十餘矣。
  3. 郡丞程峻:郡丞,謂郡守的二副,即輔佐郡守之人,此指臺灣府下的淡水同知。程峻(?-1786),安徽人,乾隆48年(1783)轉任淡水同知,於林爽文事件中殉職。
  4. 擅攝:擅自管理。
  5. 昧死陳情達天闕:昧死,即冒死,謂冒昧犯死罪,古代臣下上書帝王慣用此語,表示敬畏。天闕,天子的宮闕,亦指朝廷。
  6. 神策軍:原為唐代的禁軍名,此指朝廷的軍隊。
  7. 蹶:音ㄐㄩㄝˊ,跌倒之意。
  8. 丁未:即乾隆52年(1787)。
  9. 罵賊常山:原指堅守常山抵禦安祿山等叛軍,因而於洛陽天津橋遇害的太守顏杲卿。在此借指壽同春。
  10. 事聞當寧頒尺一:寧,音ㄓㄨˋ,非寧之簡字。當寧,代指皇帝。尺一,謂天子的詔書。
  11. 老羆當道臥,貉子那復過:比喻猛將坐鎮要沖,敵兵過不了。典出自《北史‧王羆傳》:「王羆除華州刺史,嘗修州城未畢,梯在城外。神武遣韓軌、司馬子如從河東宵濟襲羆,羆不覺。比曉,軌眾已乘梯入城。羆尚臥未起,聞閤外洶洶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羆當道臥,貉子那得過!』敵見,驚退。」
  12. 貴不必橫衝都,眾不必鴉兒兵:橫衝都,五代李嗣源所部五百騎,因勇猛善戰被後唐太祖李克用封為「橫衝都」,後指精銳部隊。鴉兒兵,指驍勇善戰的少年軍隊,典出自《新五代史‧唐莊宗紀上》:「克用少驍勇,軍中號曰『李鴉兒』。」
  13. 毛葫蘆:謂地方上的武裝部隊。起於元順帝時,召募的一種地方地主武裝團練,明代曾沿襲此制度用以抵抗倭寇和鎮壓農民起義軍。見《元史‧朵爾直班傳》:「會盜起河南……募民為兵,出庫所藏銀為大錢,射而中的者賞之,由是人皆為精兵。金商義兵以獸皮為矢房,狀如瓠,號毛葫蘆軍,甚精鋭。列其功以聞,賜敕書褒奬之,由是其軍遂盛,而國家獲其用。」故而稱為毛葫蘆軍、毛葫蘆兵。
  14. 大裡杙:大裡,原是番社的譯音。杙,音ㄧˋ,原指繫舟筏的小木椿。今臺中市的大里區之古名。
  15. 喬基其名李其氏:即李喬基,名安善,以字行,清監生,原籍廣東嘉應州人,寄籍彰化,其祖曾募鄉勇從征朱一貴,以軍功授職,遂居岸裡社側之北莊(今神岡區北莊村)。林爽文事件時,為義民首,被被執不屈,為賊磔死‧入祀臺南、彰化昭忠祠‧姪李舉柏鹿仔港陣亡、子李端柏同殉。事後,追贈知縣職銜。
  16. 劉滿姑:湘潭人,臺防同知劉亨基之女,乾隆51年(1786)林爽文勢力攻陷彰化城,劉亨基殉難。當時劉滿姑僅十七歲,奔投屋後水池欲自盡,水池過淺未死號哭痛罵,敵方割其口鼻,遂遇害。
  17. 史乘:泛指史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