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陪嫁的樟木箱(蔄紅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陪嫁的樟木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陪嫁的樟木箱中國當代作家蔄紅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陪嫁的樟木箱

幾次搬家,我都捨不得丟掉家裡這隻式樣笨拙的原木色樟木板箱子。它是我結婚時,從娘家帶來的陪嫁,也是姥姥當年送給媽媽的陪嫁。之所以不捨得丟棄,不是因樟木本身的名貴,而是因它還裝有一段姥姥與媽媽間,割不斷隔不絕的母女親情。

早在1935年冬,多年隻身在外地教書的姥爺,托人回來領姥姥和幾個孩子出去與他團聚。當時,姥姥及孩子們在老家與公婆、兄弟妯娌們一起過。

當公公的對我姥姥說:「出去可以,只許你帶着小子走,兩個閨女給我留下。都走了,你們可別把回家的這條道給我賣了!」

就這樣,7歲的大姨和5歲母親,從此便成了中國最早的留守兒童。

姥姥走的那天,媽媽和大姨倆一邊一個地扯着姥姥的衣角不肯撒手,哭喊着一直跟到街上。姥姥含淚指着遠處的大山,對小姊妹倆說:「聽話孩子,別哭!媽走得不遠,就在那些山的後面。你倆在家好好等着,不幾天你爹就回來接你們。」

可由於連年的戰亂,姥姥這一走就是十四年。媽媽說,小時候沒有自己的媽在跟前,常常會無端地受委屈。每每受了委屈之後,她總是跑到街上,站在與姥姥分別的地方,久久地望着遠處的大山,翹着腳地看呀,看呀的!

心裡不斷地念叨着:媽呀,你到底是哪一座大山的後面哪?

而身在外鄉的姥姥,何嘗不是揪心扯肝地想着老家的兩個女兒呢?其實,姥爺也曾回過幾次老家。但家裡的老人,始終都不肯答應姥爺帶走媽媽和大姨姊妹倆。

1947年春,姥爺帶着姥姥和舅舅從合肥輾轉回到了青島。同時,也在合肥那帶回了兩隻樟木板箱子,準備回老家送給兩女兒做成親時的陪嫁。可不久,姥爺在青島因病去世了。遺憾的是,老爺最終都沒能把這兩隻板箱送回來。

同年夏天,姥姥從老家的來人口中得知,大姨已經成親了,媽媽年底也要出嫁。姥姥又是高興,又是難過。高興的是,女兒長大了,都出嫁了。難過的是,兩個閨女那么小就離開了她的懷抱,一定是跌着跟頭長大的。她們甚至就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姥姥一邊流着淚,一邊將這兩隻早就準備好的樟木板箱,委託老家的親戚帶回去,作為女兒們的陪嫁。

這期間,時逢解放戰爭在膠東正酣。從青島到文登,這段今天只不過四、五個小時車程的距離,誰曾想兩隻樟木箱卻輾轉在路上走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來年中秋節媽媽回娘家時,才看到了它。

看着這來自自己母親那裡的樟木箱,媽媽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

十四年的思念、十四年的委屈、十四年的期盼,十四年的等待,她總是忍着,忍着。

而此時,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她撫摸着板箱子嚎啕大哭起來!

多年後,再說起這事,媽媽依然是眼淚汪汪。

八十年代我結婚的時候,媽媽除了新做的家具外,又想着把這隻樟木箱子再送給我,卻又覺得是只舊箱子。

我說:「不用新做,這個樟木箱就很好。」

因為,我知道它是姥姥與媽媽悠悠母女親情的寄託。它裝滿了母親對女兒滿滿的愛,也載滿了女兒對母親深深的思念。這種親情無論時隔多久、相距多遠,無論是粗暴的人為,還是殘酷的戰爭,都是無法割捨與切斷,它是無價的!

我能體會媽媽當年那種思念姥姥的惴惴之痛,也能理解姥姥對自己骨肉的揪心之念。而我與媽媽之間的母女之情,跟樟木箱裡所盛載姥姥和媽媽之間的母女之情,一樣深,一樣重!

[1]

作者簡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