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西黃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陝西黃陵

陝西黃陵一般是指「黃陵縣」,黃陵縣是陝西省延安市下轄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地處陝北能源重化工區與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區交匯地帶,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境內有千佛寺石窟等旅遊景點,曾獲得「2019年度平安縣」等榮譽稱號。

基本內容

中文名:黃陵縣

外文名:Huangling County

行政區類別:縣

國家/地區:陝西省延安市

政府駐地:橋山街道

郵政編碼:727300

面積:2292平方千米

別名:龍鄉

地區生產總值:152.41億元(2018年)

下轄地區:1街道、5鎮

電話區號:0911

著名景點:黃帝陵、千佛寺石窟

自然環境

黃陵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延安地區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東以洛河為界與洛川縣相望,南與宜君縣、銅川市、旬邑縣三市縣接壤,西和甘肅省正寧縣為鄰,北與富縣毗連,介於東經108°36′46″—109°27′13″,北緯35°20′27″—35°49′21″之間,東西最長距離85千米,南北最寬距離53千米,總面積為2292平方千米。縣城與各地的距離:南距銅川市78千米,旬邑縣城110千米,宜君縣城33千米,距省城西安205千米;東距洛川縣城35千米,西距甘肅正寧縣城128千米;北距富縣縣城70千米,距延安市171千米。

黃陵縣境內地貌以黃土原、溝壑、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主要河流有從北往南流的洛河和葫蘆河,自西向東流的沮河和淤泥河,其流向與地勢傾向基本一致。由於沮河橫穿縣境,使地面發生次級分異,沮河以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沮河以南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西部子午嶺作西北東南走向,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岩山地,過去統稱橋山山脈,海拔在1500—1600米左右,主峰高1687米。子午嶺一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黃土覆蓋,在一些較高山樑則基岩裸露,山形結構狀似牛背,黃陵縣境內為牛背的東劂,支梁向東延伸,達30—40千米,成為次一級的分水嶺。

東部為黃土原溝壑區,平均海拔1100—1200米,原面平坦,多被溝谷分割成寬1—3千米或數百米的長條形原塊。

地貌類型

黃陵縣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主要的有黃土原。黃土梁峁狀丘陵,河谷階地以及石質低山丘陵等。由小到大的黃土溝谷系列也發育典型。

一、黃土原

黃陵縣東部以沮河谷地分開的南北二原,屬廣義的洛川原的一部分,是陝北保存較好的黃土原。原面平坦,坡度一般為0°—2°,邊緣地帶常坡度增大2°—6°。周圍被溝谷環繞,邊坡較陡。原邊溝壑向原內溯源侵蝕迅速,不斷從四周蠶食原面,使原邊支離破碎,在平面上呈花瓣狀,原面在逐漸縮小。

二、黃土梁峁狀丘陵

主要分布於店頭鎮以西的廣大地區,西到子午嶺石質低山丘陵的東界。地貌形態以梁為主,梁頂間或有大型的孤立峁,接近主分水嶺部位;以寬梁長梁居多,寬梁頂坡緩,窄梁呈魚脊形,坡達15°—30°。黃土梁峁承襲了下伏基岩古地形的基本特徵。第四紀黃土堆積東部厚,愈向西愈薄。梁峁坡上面蝕、細溝、淺溝由於森林覆蓋,流水侵蝕緩慢,水土流失微弱,梁峁邊緣以下的沖溝、乾溝深切,黃土壁立,崩塌普遍,河溝和乾溝的滑坡、瀉流地很盛行,其溝的縱剖面常有石跌水,有的河溝堆積了一、二級階地,稱為溝坪地。

三、河谷階地

洛河、沮河以及一些較大的支流,普遍發育了兩級沖積階地。一級階地高出河床5—10米,由砂礫石、亞砂土、亞粘土組成,分布較廣,保存完整,多分布於河流凸岸,呈微傾斜的盾狀或長條形,黃陵縣城(橋山鎮)即位於沮河右岸的一級階地上。二級階地不如一級階地面積大,沿河谷常呈斷續分布,高出河床15—25米,在大河和主要支流交匯處,往往分布連片,有的地方為基座階地。馬山和印台山之間靠沮河的一片即為二級階地。

四、石質低山丘陵

以子午嶺為主的石質低山丘陵相對起伏,一般為數十米,最大一、二百米,是古剝蝕面的殘餘部分,第四紀以來間歇性上升較顯著,不利於黃土堆積,因而形成黃土高原中的孤島狀石質低山丘陵。這一地貌區缺乏連續的黃土披覆,僅在平緩的山坡和谷地有黃土分布,且多系次生黃土,厚度不大,由於梢森茂密,現代侵蝕比較輕微。

五、黃土溝谷

黃陵縣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溝谷地貌極為複雜,常見的侵蝕溝由小到大,有細溝、淺溝、切溝、沖溝與河溝等,構成一種具有成因關係的黃土溝谷系列。

地貌區劃

黃陵縣地貌分區較為明顯,東部原面區,屬洛川原的一部分;西部山地區,屬黃土丘陵和土石山區;河谷川道區,屬沮河河谷及其階地。

一、東部原面區

東部原面,由於沮河切割,分為南北二原。北部原區包括隆坊、阿黨、太賢和倉村四個鄉(鎮);南部原區包括田莊、侯莊兩個鄉(鎮)。地勢較平坦,坡度一般為0°—2°。四周由於現代溝谷溯源侵蝕活躍,致使原面支離破碎,並不斷在縮小。

二、西部山區

主要包括雙龍、腰坪、店頭三個鄉(鎮),海拔1300—1600米,是黃陵縣的水源涵養林區。[1]本區西高東低,黃土堆積厚度呈愈向東愈厚,西部缺乏連續的黃土披覆。由基底古地貌以及現代流水侵蝕的影響,該區嶺谷交織,山戀重迭,起伏不平。

三、河谷川道區

沮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形成東西走向的沮河川道,此外,還有洛河、葫蘆河川道等。本區主要包括龍首、康崖底、橋山、阿黨以及田莊等鄉(鎮)的部分地區,占全縣總面積的4.5%,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是三個地貌區中最低的一區。河谷川道主要由河流侵蝕沖積而成,谷深120—150米,河谷中普遍發育着兩級沖積階地。

四、各類地貌面積比例

山地占71.4%;川道河谷占4.1%;溝坡山台占13.8%,原面占10.7%。全縣1千米以上的河溝共1621條,總長度5302千米,溝壑密度2.33千米/平方千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