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陝北之北,再遇見(培培)

陝北之北,再遇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追陝北之北,再遇見》中國當代作家培培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陝北之北,再遇見

這是我第二次到陝北,依舊懷着期待的心情,去探望闊別已久的朋友。

  望着車窗外的大山和延綿不斷的黃土高原,讓人內心有種厚重的踏實感和被環抱的安全感。或許,是在車水馬龍的大都市裡呆久了,聽煩了哄鬧喧囂的車輛轟鳴,看倦了燈紅酒綠的人來人往,對這座被大山環擁着的小縣城,我倒是別樣的喜歡,她樸實不失雅致,悠閒不失活泛,雖沒有尋常所說的美艷,卻有着不可言說之清幽。

  初到清澗,恰逢元宵節,陝北的大秧歌是必須要看的。吃完早飯,和朋友步行去城中心看大秧歌,還未走近,就已經聽到了喧天鑼鼓聲。秧歌隊伍早已被鄉親包圍了,慷慨激昂的鑼鼓讓我內心好奇又新奇。站在圍觀隊伍的後面,翹首企足根本滿足不了我對大秧歌的好奇心,朋友拉着我,穿梭於摩肩接踵的人潮里,使出渾身解數,鑽到了最前排,占據了一個較好的位置,可以傾耳注目於心心在念的大秧歌了。

  我是一個樂盲,不懂音律,卻被這歡快的鼓舞鼓動動得想要一起扭動了。我正陶醉於歡天喜地的大秧歌里時,隊伍排頭一位身材高挑、皓齒明眸的男孩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盯着他舞的秧歌看了許久,別人扭的秧歌是秧歌,而他的不一樣,有一種年輕人的朝氣和一份堅定信仰熱愛在裡面。眼神是所有真情實感傳遞的源頭,他的眼眸燦若星辰,我似乎看到了他對秧歌㓎入心脾的熱愛,他把年輕的血液注入到了傳統文化里,讓秧歌更加靈動起來。我專注於他的大秧歌,不自覺的咧開嘴笑了,完全是被他真情實感的演繹渲染出來的笑容。沒有言語際會,卻在好幾個轉瞬間,我們四目對視,互相道出了內心的言語。因為喜愛所以專注,因為熱愛所以傳承。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痕跡,它承載着整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量。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黃土高坡里,年年歲歲鑼鼓聲聲,歲歲年年舞動秧歌,圍觀的父老鄉親多不勝數,他們依舊喜愛着家鄉的大秧歌,像拱雲托月般緊緊追隨。

  我和這片黃土地的初識,源自於路遙先生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我人生經歷了第一個轉折,便遇到了挫折。我讀完了這部長篇小說,那個時候,這片黃土地便在我心裡有了溫度。直到去年,第一次到陝北,當我腳下踩着這片土地時,小說里的人物和情節在腦海里一遍遍的閃過,艱難歲月里如甘泉般甜美的理想,困苦生活中似希冀般的愛情,撐着一代人熬過黑夜的混沌,卻不曾全部都盼到了輝光日新。這就是生活,百鍊成鋼後的堅強,浴火重生後的淡泊,是這片黃土地給予強者的恩賜。

  下午,立春後的陽光也變得溫暖起來,為了不辜負和煦的陽光,朋友帶我一起去爬筆架山,感受黃土高坡的風光。在我還沒有到陝北時,朋友一直給我宣講,說這座大山是情侶山。當我爬上去,看到烈士陵園時,才知道我這朋友又在忽悠我了,哪有情侶山上修建烈士陵園的。下山做了功課才知道,筆架山又稱漢元山,這是老百姓為紀念解放清澗的紅軍儲漢元等革命烈士而修建。筆架山縱貫南北,像清澗的一道天然屏障,站在山頂,眺望遠處,延綿不斷的黃土高坡,視線可以無限度的向遠方伸展,再伸展,沒有高樓的阻隔,沒有宣洩的塵囂,當你的視線觸及到最遠處時,山坡便和藍天連接在了一起,原來不僅僅只有海天相接呀,黃土高坡和湛藍天空連接在一起時,更有「千秋無絕色」的壯美。色彩反差之大也呈現出了「碧雲天,黃土坡,春色連波」的闊麗。走到後山,遠遠看到一塊大石碑上鐫刻着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遙想當年,一個時代的領袖在這裡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革命豪情早就播撒在了這片黃土地上。

  回到城裡時,已經華燈初上了。吃過晚飯,朋友建議去廣場上放孔明燈,祈求多福。看着冉冉升起的孔明燈飛出了大山外,飄零在廣袤無垠的天際,帶着我們的秘密和心愿畫出了真實的軌跡。天問孔明燈,紅塵夙願知道少;煙花雖易冷,不愁凌亂向彼心。心和遐思被孔明燈帶旋即帶向了高空……

  此刻,縣城裡四處都放起了煙花,路邊的大紅燈籠也亮了起來,山上的日光燈也在你追我趕的競相發光,在黑夜的襯托下,這座小城分外雅致。乍一看,煙花是煙花,燈籠是燈籠,日光燈也只是簡單的日光燈,只有把心置身於這番情境中,所有的畫面才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站在大河橋上,眺望山上四散而飛的煙花,想起了童年時爺爺家老院子裡每年三十晚上的煙花。爺爺把做好的小花炮用繩子串成一串,系在兩顆梧桐樹之間,我總是站在院子裡,翹首以盼,等待新年的鐘聲敲響,看到美麗的煙花一簇簇的爭先恐後的閃爍着散了開來,像星河明亮了黑夜。我愛煙花,縱使轉瞬即逝,卻也窮其一生展現美麗。

  這裡的人也樸實,阿姨告訴我:他們這裡的人很實在,要是給你東西,肯定是真心實意給你,不會虛情假意的。回來的路上偶遇了一位綏德姑娘。她口渴,我讓給了她一瓶礦泉水,結果姑娘打開行李箱拿出了好多零食與我一同分享,我下火車時,姑娘還執意要再送我一些零食,我推卻着說:不用了,你路途遠,自己留着吃吧。姑娘那瞬間即失落又期盼着我收下的眼神,讓我的內心難以拒絕,心也在那一瞬間暖了,盛情難卻呀。一路上,我們望着車窗外的大山,姑娘也在滔滔不絕的給我講述着陝北的故事,她跟我講醉棗怎麼做,黃酒怎么喝,陝北的男孩兒多麼好面子,陝北的女孩兒多么女漢子......一路上我們嬉笑淺談,從她的眼神表情里,看到了她對家鄉的熱愛感情。雖已遠離故鄉數載,可家鄉的「模樣」依舊烙在心底。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有一個陝北漢子情結,有種剽悍樸實的像大山一樣的安全感,有種不低頭不屈服的陽剛之氣,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吧,大山的厚重浸透了身心……

  太多的情懷讓我對這座城很難說再見。

  想必再見時,又是另一種遇見。[1]

作者簡介

培培,發源於美麗的古城西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