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陌生同學(黃金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陌生同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陌生同學》中國當代作家黃金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陌生同學

我和老同學楊平再次相逢,是今年五月去廈門培訓學習。自學校畢業後,我們已經有整整二十三年未曾見面了。

二十三年前,我們都在師專中文系上學。楊平和我宿舍相鄰,兩個宿舍住的都是同班同學,常常互串宿舍。何況,我們宿舍還有幾個特別喜歡炸金花的室友,周末經常在宿舍小賭怡情。楊平也是好此道之人,常來宿舍湊熱鬧。偶有小贏,就高興地請大家吃零食,宿舍里經常充滿了麻辣條和方便麵的味道。

楊平好與人辯論,雖然有時我們也感到他理屈詞窮山窮水盡了,但他只要認準一個死理,任你九頭牛也拉不回頭,其倔強常讓對手啞口無言憤而離去。楊平則大笑不止,頗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快感。學校舉行辯論賽,大家推薦楊平做中文系第一號辯手,他也毫不推辭,欣然應允。當其他選手準備了一疊疊卡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層層鋪墊時,楊平已是胸有成竹,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之氣勢,令對手甘拜下風,一時風頭無兩。

楊平長相帥氣,經常對鏡自詡為有潘安之貌。這個容顏歷來對男生有致命殺傷力,對女生有超強吸引力。班裡幾個多情才子,能把汪國真、北島、顧城的詩隨口吟誦,情書寫的也如瓊瑤小說一般柔情蜜意,百折連環,自以為乃當世之無雙俊傑,但在班裡十八名女生眼裡,遠不如楊平走出教室的背影更讓她們迷戀。

楊平最終確定的女朋友恰是我的老鄉小娟。說實話,我固然覺得天涯何處無芳草,但對小娟,心裡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高三的那個冬天,看着我凍紅的面頰,小娟趁着數學老師在黑板寫題間隙,悄悄傳來一張字條,說要給我織一條圍巾。而懵懂無知的我,覺得數學本就讓我手忙腳亂,如果還平白無故接受一個女生贈送的禮物,就有可能分身乏術,折戟沉沙,在高考門前黯然退場了,就用字條謝絕了她的好意。我記得她甩身而去的背影,把路燈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然而,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同樣考入中文系的她,褪去高中又肥又大的校服,略施粉黛,竟是長裙飄逸,秀髮飛揚,明眸皓齒,千嬌百媚。自古都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決定找機會告訴小娟,圍巾可以織,而且我一定珍愛如寶。可是,在我籌劃方案還未完善時,楊平已經捷足先登,討得美人心了。他兩齣雙入對,形影不離,男有情女有意,比翼雙飛成定局了。我只能如歌詞所唱:我把我的理想打包,賣了三兩三,拖着遺憾,背着不甘,換一個地盤,將孤單一口乾完。

我將這份情感從此深藏於心,只讓回憶偶爾心頭飄過。畢業後,我分配到固原一個鄉鎮中學任教,小娟隨楊平去了另一個縣的鄉鎮中學任教,此後再無聯繫。後來我調入城裡學校,聽聞他們夫妻二人也先後調入城裡中學,再就沒了消息。

出發那天早晨,學員在固原賓館門前廣場集合。五十多名培訓人員,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學校。相互認識的,聚在一起閒聊。不認識的,有看信息的,有打電話的,有安排工作的,一派出發前景象。雖說培訓是學習緊任務重,但五月的廈門,氣溫正是適宜。鼓浪嶼的浪漫風光,雲水謠古鎮的靈山碧水,廈門大學的獨特建築,總還是有機會去領略一番的。我在遐想中,看到一個中年男老師,正和領隊面對面交談。二十年光陰,會讓一個年輕人的容顏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但我還是一眼認出,那個已不再器宇軒昂的中年男老師,毫無疑問就是我的老同學楊平。同學情,一生情,我想應該如此。

我向他招了招手,他也向我這邊看了一眼,又和領隊繼續談話。當然,多年未見,他也有可能沒認出我。想想自己這些年,胸無大志,不善交際,平時也不和同學聯繫,一天除了上課、批改作業,不是盯着幾個永遠背不下書的學生,就是和辦公室里幾個通曉時事的老師分析俄羅斯和美國何時會有一戰。生活圈子小,歲月催人老,估計老同學也是故人相見不相識了。

一會兒,大巴車來了,領隊招呼大家上車。大家紛紛擠到大巴跟前,把行李箱放進行李艙。楊平放行李後一個轉身,剛好和我打了一個照面。我面帶微笑,他卻似乎不認識我,淡漠地走過。難道分別二十年後,我已經容顏蒼老到如同做了易容術?我疑惑不已。我記得不久前,在街上碰到我的小學班主任,一個退休多年的老教師,一眼就認出了我,站在路邊,一口氣歷數了我的種種糗事。

估計是人多,他真的沒留意吧,我這樣想着。上車後,我坐在大巴後面,他和領隊坐前面,大巴向着西安咸陽機場開去。跑了兩個多小時進服務區休息,大家自然而然的湧向衛生間。他和旁邊的人有說有笑,但和我擦肩而過的一刻,依舊視而不見。此後這一路,無論在西安機場候機,還是飛抵廈門,直到住進酒店,他和我始終沒有說一句話。

培訓學習安排在酒店一個大型會議室里,講課的老師都是學識淵博、理論深厚的專家學者,時而引古、時而博今、時而對比、時而演繹,把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到了研究型的高度。講座第三天,一位老教授把學員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我是第一小組組長,楊平是第二小組組長。老教授在講課中,提出一個問題:「教育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哪些內容?」

我先做了發言:「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格修養的'仁、義、禮、智、信』以及《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倡導的奮鬥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要傳承。」老教授點點頭,以示贊同。接着請第二小組組長補充發言。楊平站起來說道:「我認為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推崇的'大丈夫』精神同樣重要。同時,對各國人民創造出的優秀文明成果,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老教授聽完我們兩個的發言,給與了充分肯定。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師專課堂,我們在先秦文學與古典文學之間探究、釋義、品悟,何其快哉!

老教授又問:「學校教育使命有哪些不可改變?」楊平起立回答道:「我認為愛國之心與敬業之心不能改變。」我補充道:「做人如果不誠信是不能長久的,做人如果沒有友善之心路也不會走遠,所以誠信之心、友善之心也不能變。」老教授笑道:「來自寧夏的這兩位老師,看起來年齡相仿,我建議你們兩個很有必要多做一些探討。」我心想,我倆同出一個師門,同在一個教室學習,竟然還要人從中撮合。

接下來幾天,無論是吃飯,還是小組交流探討,抑或外出觀摩,我和楊平都不可避免的要碰在一起,有時我想主動打招呼,又一時語塞。有時他好像準備說話,可欲言又止。幾次見面,都是如此。

一周的培訓很快就結束了,我們乘機直返六盤山機場。出飛機場後,楊平一個朋友開車來接他。那個朋友我也認識, 他扭頭問楊平:「你們不是同班同學嗎?怎麼不留下來喝一場呢?」我清楚地聽楊平說:「二十多年未見,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說起。同學一場,今成陌路,友誼若散,再會遙遙啊。」 我愕然許久。

車已飛馳而去。[1]

作者簡介

黃金堂,固原市第二中學教師,作品發表於《六盤山》《固原日報》《葫蘆河》《原州》《一度詩歌》等媒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