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衷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衷瑜(1589年4月15日) 明萬曆十七年已丑,出生於福建莆田醴泉里柳營(今東莊鎮埔尾村)。字汝經,道號聚華子,學者尊稱:「明道開教繼承中三一教再傳大宗師」。

個人資料

  • 陳衷瑜的父親陳顯,人稱念齋公,是教主林龍江的門徒。萬曆十二年甲申(1584年),他最早同黃芳陳召南等,在馬峰倡建三教祠,奉祀教主林龍江的寶像。
  • 母親黃氏,性清溫和,素淨雅致,樂善好施。凡是僧尼、道士、乞丐及孤獨多病的殘疾人,到她家「化緣」、求乞,她總是把平時家裡克儉積攢的糧食和錢物饋送給他們。並關懷教導他們「惜身處世」之道,以當地良好的民情風俗感化他們,使他們感激、讚嘆不已。

基本信息

姓名    陳衷瑜  
字號    字汝經,道號聚華子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莆田醴泉里柳營(今東莊鎮埔尾村)
出生時間  1589年   
去世時間   1655年 
所處時代   明朝   
主要成就   明道開教繼承中三一教再傳大宗師    

人物生平

傳當年念齋公夫婦二人,老年尚未得子,念齋公向教主林龍江求嗣,並在十數年間做各種喜舍布施等慈善好事。教主授念齋公以正宗遺書百篇,念齋公不理解其中的含義,教主對他說:「你之後,當為我成之」。是夜黃氏得了一個夢,夢中聽到仙樂悠揚,見從天廷降下一個身着金裝盔甲的大將軍抱送一子,手持遺書一帙。黃氏「感而有娠」。懷胎才七個月而陳子生焉。傳說「陳子乃玄壇將軍轉世」。或說陳子受書於教主,因度人心切,不忍久居母胎,所以才懷胎七個月,就提前出世了。同村故老又相傳「當聚華出世時,希奇的是該村厝後山」大石下「地方的一塊蓮花石開花」的佳話。

可惜這裂為三塊的古蹟石頭,在1957年的高級農業社時,因抗旱,被開採為興修水利和砌井的石料。

陳衷瑜幼年時敏慧,舉凡世間最微小之事,一見即曉。長大後,專攻舉子業,「文辭峻麗,一氣如決江河。」鄉縉紳卓真初先生,稱他為「不世之才」。十六歲時,執贄於三一教嫡傳盧夫子(即盧文輝)為師,即有「靈悟」,於是遂廢舉業,認為章句誤人,縱得僥倖功名,也誤及天下萬世矣。他孰矢志於三一教的「立本」、「入門」、「極則」,認為這才是「明體適用之學」。著《立本懺修》懺悔前非,以證後覺,用以大力在民間推行「三綱五常」。

廿一歲時,明萬曆三十七己酉(1609年),盧子命陳衷瑜創始「三一教」的醮典科儀,編著《三教龍華醮詩》、《蘭盆科儀》、《懺悔科儀》等建醮科儀,只經一個月時間全部結集具備,盧子見後,覺得很稀奇又倍感珍愛。每遇組織大會,孰命陳子講說經書,發揮大道微旨。聽眾者讚不絕口說:「從來未聽過這樣洪亮透徹的演說」,又命他唱《醒心詩》,聲音亮如洪鐘,發音又很自然,深受聽眾讚揚。在家中,經常父歌子和,人或譏笑他是「瘋顛」。當時,陳子還參訂盧子編輯的《林子三教正宗統論》36卷。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盧子仙逝,陳子才廿七歲,對三一教的「中一」之旨,性命之微,已達到很深境界。是歲十一月,盧子手扎命衷瑜往泉郡惠安扶陽祠,建「蘭盆大會」,至廿四日,衷瑜正在惠安寫疏時,忽然心驚眼跳,不能坐定,陳子預感到有不祥之兆,定是教內或師尊有急事!於是直接趕回涵江,以見盧子,而盧子端然病危,指衷瑜說:「道統中一之傳,今在吾子矣,子其勉之矣。」囑咐畢,拱手而歸。

陳衷瑜雖承盧子遺命主持「三一教」門。但是陳衷瑜乃謙心自揣,不敢貿然上任,及遍游金陵、松江等地外,在家深究「身心性命」之學,矢志繼承和發展教主和盧子倡道度世大旨,倡行「九序心法」,深研醫藥高技,到處為人施藥治病,扶危濟世,廣行積德,足跡踏遍福州、莆田、惠安、仙遊等地,救治無數的百姓的生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崇。傳說,「有一年疫病流行,自己兒子也發病在家,但是,陳衷瑜忙於外出救治他人疾病,無暇顧及治療自己兒子,致使兒子病症惡化危險,妻室周氏憂心如焚,幾餐吃不下飯,當陳衷瑜回家時,周氏剛好在吃午飯充飢,見他回家時即泄怨憤怒,罵說:」你救治他人無數生命,自己兒子無暇顧及病致將死,「將碗打在衷瑜臉上,致使衷瑜左面頰受傷,造成一生臉部疤痕。說也奇怪,後來壺南祠列次裝塑聚華金身時,左面頰一處疤痕,工藝師屢補屢現不平。

陳衷瑜在恪守大道廿餘年間,各堂、祠諸道友,時常結隊或單行到他家求教問學,終於強請陳衷瑜出任」總持師「之職,再傳主持「三一教」門。他一出任,即開教於涵江、東山、嵩東、尚陽和榕城螯峰、金鼎,以透進後賢,倡明大道。當時,閩都人士聞風而從者「雲集」。郡司理史允琦折節求教;鄉閣部黃鳴俊執贄於其門人,每次都感嘆說:「若能得見陳夫子,死且不朽爾。」但,陳衷瑜並不以此為滿足,猶以攻苦自勵,日夜碌碌繁忙,「其心惟恐教主之道,不明於天下萬世,以為已憂也」。至於他為人講說經書、傳道,「惟求實際、不事空談、絕未常強論著書以動人」。後來門人到處搜集他的遺稿,只有一千多言,其內容為「教人、忠君、愛國、守法、敬業」之言。並標之曰《明道要言》。

陳衷瑜開教後積極興建、修理三一教堂、祠。明崇禎二年已巳(1629年)治皇太后患的「衝心背癰」,病癒有功,御賜興建嵩東祠,(後遷柳營埔尾村,曰壺南祠);在涵江開教時,於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擴建瑤島祠、建伽藍殿,重辟門牆、廣其庭、鑿其池、築其台、架其橋,則外作五彩長牆以護其祠宇之廣。清順治十年癸巳(1653年)諸同門迎請陳夫子於東山祖祠堂以發明斯道,於是復改舊址翻建東山祖祠,以道脈世系分配於東西焉。並修尚陽等地的三教祠和寺觀廟院。

重新編訂奉行三一教經書是陳衷瑜身體力行的大事,凡盧子所未補者補之,所未完成的完成。陳子所為皆在辟邪以歸正,使教主之道重明,如日月之耀中天。並著有:《明道要言》、《明道要論》、《立本懺修》、《儒經河書洛圖》、《解冤儀文》、《三教進貢圓科儀文》、《供養儀文》、《盡醮大請聖安位》、《三教龍華醮詩》、《懺悔科儀》、《蘭盆科儀》、《陳子會規》等廿多部經典。還進一步整理提高、完善三一教規條。《本行實錄》中說:「天不生林了了,則三氏之道不明於天下萬世矣,天不生陳子,則林子之道又不明於天下萬世矣,陳子之功實不在孟子之下」。

陳子一生禮敬尊師,念念不忘盧師的深恩。於隆武元年乙酉(1645年)冬十二月丑日,陳衷瑜率領東山、涵江、嵩東、尚陽、螯峰諸祠門徒數百人到延壽里澄山盧子之墓虔誠致祭,遠近參拜者,不計其數,猶如雲集。

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二月二十六日,陳衷瑜命門人為他穿好了「歸真衣服」,就拱手而歸,終年六十七歲。是年冬十二月十三日,董史同陳衷瑜之子秉斯,率領東山、涵江、尚陽、林埔等諸祠門人數百人,自涵江大宗祠,奉陳衷瑜的靈柩於故里嵩山之東(昔嵩東祠之舊址),原嵩東祠遷建於柳營埔尾村,改名為「壺南祠」。

人物評價

陳衷瑜一生愛國、愛民、愛教之舉受到當時和後來人們所讚頌和尊崇。以後董史作《紀壺南陳夫子夢中所指》;「煉精化氣氣化神,口授分明認得真。腹里琉璃夢裡現,先生還是長生人。」又作《犀山感壺南陳子兼寄蒲中諸生》:「處處江山處處寬,朋來日日醉雲端。閒招茂叔圈無極,時與堯夫弄一丸。圮上老人今不覓,窗前生意向誰攤。詩成寄與吾儕士,試反乾坤一任看。」

人物紀念

  • 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春,福州犀山建祠,祀教主林龍江,特以嫡傳盧子、再傳陳子分配於東西。隨着華人移民到東南亞地區,三一教也傳播到這些地區,並建有堂、祠、書院、洞和宮等。新加坡「瓊三堂」奉祀教主及盧、林、張、朱四配, 也奉祀陳衷瑜、董直庵神像。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