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衍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衍景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 1962年
山東省定陶縣
國籍 中國
母校 南京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陳衍景,(1962年6月12日-),山東省定陶縣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九三學社成員,現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

1980年至1990年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12月至1995年3月先後在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做博士後。1995年留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2006年9月起,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1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陳衍景在列[2]

人物經歷

80~90年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90年12月~95年3月先後在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做博士後;95年留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98年遴選為教育部優秀跨世紀人才,99年起受聘北京大學A類(教授類)崗位;01年12月-02年11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學者;03年起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導師。兼任中國區域協會自然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英文版地球化學等4種雜誌編委。

研究領域

1。從更廣學科角度對秦嶺、天山等造山帶進行地質地球化學研究,豐富和完善陸陸碰撞體制的流體成礦作用模型,充實更多更有力的排他性依據,使秦嶺逐步成為同類研究的國際經典地區之一;在造山型金礦研究熱潮的基礎上,超前研究造山型銀礦,帶動類似研究;通過高溫高壓實驗,重現碰撞體制流體產生和成礦機制,檢驗所建模型,占據新的科學研究制高點;逐步填補現有《板塊構造》、《區域成礦學》等學科的空白點或薄弱環節。

2。23億年前後地質環境突變的地球化學響應和記錄,23億年環境突變事件對成礦作用和生物演化的影響。

3。金、銀、銅等礦床的找礦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金屬礦床形成與分布規律研究。

學術成就

根據:1)陸陸碰撞體制的流體成礦作用是現有《板塊構造》、《區域成礦學》等學科的空白點或薄弱環節;2)碰撞造山帶在我國最豐富、最宏偉、最複雜、最典型,占據我國陸地面積的70%以上,且富蘊熱液礦床和花崗岩類,是世界範圍研究碰撞體制流體成礦作用的最佳"實驗室";3)我國經濟(尤其是資源經濟)建設和地質勘探事業主要在碰撞造山帶地區實施,需要搞清陸陸碰撞體制的流體成礦作用。因此,優選秦嶺和新疆北部分別為古特提斯和古亞洲造山帶的代表而開展研究,於1990年提出了碰撞造山體制流體作用與成岩、成礦、成藏作用的構造動力學模式。

強調:1)板片俯衝派生流體和岩漿,造成礦床成帶分布;2)從碰撞早期到晚期,流體成礦作用勢必經歷3個不同性質的演化階段;3)中期減壓-增溫體制勢必導致最強烈的流體成礦作用,即成礦大爆發或大規模成礦。所建模式已逐步被排他性依據所證明,也被運用到不同地區的實際研究和勘查。

此外,將地體構造的概念運用於早前寒武紀研究,確定華北南緣的塊體構造格局和地質、成礦差異;將花崗綠岩地體劃為O型(始洋型)和C型(始陸型)兩類,提出O型地體有利於金礦化;在登封地區發現了石牌河不整合,解體登封群和太華群;在國際前寒武地層分會增設23億年分期界線之前,提出23億年地質環境災變的存在;藉助配位化學的軟硬酸鹼理論,建立了沉積物稀土地球化學演化的氧化還原模式,指出沉積稀土鐵建造只能出現在23億年以後。

以上成果被大批學者接受和引用,其中,31篇第1作者論文在99-03年被SCI他引87次。曾6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勵[3],個人獲茅以升青年科技獎。

學術任職

2015年至今 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

2014 至今 任國際礦床成因協會(IAGOD)「碰撞成礦研究組(Working Group on Mineral Deposits in Collisional Orogens)」組長

2014年至今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SCI IF=1.6)

2014年至今 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兼職教授

2014年4月至今 任中國地質大學「緊缺礦產資源研究2011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3年至今 任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13年至今 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首席科學家)

2013年至今 任中科院新疆礦產資源中心(生態環境所) 客座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3年至2016年 任成都理工大學 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衍景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 陳衍景

2011年至2013年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SCI IF=1.7)

2012年至今 Associate Editor of Ore Geology Reviews (SCI IF=3.38)

2009年至今 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委員

2008年12月至今 任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和找礦預測重點實驗室 客座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6年至2009年 任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2010)、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1—)

2006年至今 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2006年至今 任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 委員

2005年任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03年至2008年 任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貴陽) 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8年11月至今 任南京大學 「內生礦床成礦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1998年至今 任中國區域學會礦產資源專業委員會 主任

1997年2月至今 任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 技術顧問

1995年至2000年 為日本資源地質學會 特別外籍會員

1994年至金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任8種中文期刊編委: 礦床地質(1998-),地質與勘探(2002-2010),礦物岩石(2001-),礦產勘查(2010—),地學前緣(2011—),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12—),礦物學報(2013—) ,中國地質(2013—)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 科技諮詢專家、科技領軍人才幫帶導師(2007.11—)

獲獎

獨立完成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的創建及應用》經翟裕生、孫樞、翟明國推薦,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視頻

北京大學 陳衍景教授 2018年12月20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陳衍景簡歷 ,活動家
  2. 陳衍景 ,搜狗
  3. 陳衍景老師簡介 ,新浪, 200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