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陳石,1954年12月生,江蘇豐縣人,管理學博士,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美術院理事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分會會長,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畫院名譽院長。

其書畫作品造詣很深,恣意抒情,在厚厚的古意中滲透出濃濃的現代韻味,並多次在《中國藝術報》、《藝術市場》、《美術中國》、《中國書畫》、《中國民族報》、

《畫界》、《藝術》、《藝術人生》、《中外文化交流》、《鏡報》、《香港商報》、《收藏快報》、《人民政協報》、《貴州日報》、

《當代貴州》等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作品被國內多家機構收藏,多次義賣善款捐贈災區和貧困山區小學

陳石嗜畫入迷。在崗時畫畫占盡了工余時間;休致後畫畫成了生活方式。他很小就喜歡臨摹連環畫〔這些「作業」在政治運動中幾乎給父母惹了禍〕;

年輕時挎着畫箱跟在一群同好大哥哥後面,畫寫生,畫素描,積累下紮實的造型基礎;後來轉攻國畫,精研筆墨、潛心文學,

形成兼取中西之長的繪畫理念,探索造型準確而有筆墨情趣,水墨韻致與構圖思考融匯無間,不失傳統而富時代精神的畫風。

他的畫大氣磅礴,細緻造型而豪宕運筆,構圖靈動勻稱,筆墨簡繁有致。看他的畫,有一種觀野馬無羈而循道之趣。

隨着歲月磨礪、閱歷增長,畫風益趨凝練厚重,蘊涵着微妙的人生況味,折射出他對生活、對藝術、對審美品位的理解和追求;

也讓觀者分明地窺見作者平和寧靜的精神世界。

藝術生涯

2013年當選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副會長[1]

2014年5月20日《黔山秀水圖》被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收藏[2]

2014年陳石先生獲「白馬繪畫金獎」[3]

2014年中國夢 貴州情在貴陽市美術館隆重開展[4]

2013年7月被譽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國畫家[5]

2017年7月22日至8月5日在蒙古國舉辦的《一帶一路馬文化展——中蒙國際美術交流系列活動》[6]

2018年9月8日「石立馬奔山水風——陳石寫意畫全國巡迴展」北京站展覽[7]

清新飄逸繪丹青

最早知道陳石是通過李德文先生的隨筆集《小窗風雨》中的一篇文章。春節前夕,在媒體上得知陳石先生獲全省第三屆群星獎銀獎、繪畫一等獎的消息後,就產生了採訪陳石的想法。元宵節過後的一個周末,我前往武威造訪了這位隴上畫壇實力派畫記畫家陳石和他的繪畫藝術家,擔任省美協理事、書協理事、武威市美協主席和武威市書畫院院長等多職的陳石先生。[8] 見面是在陳石寬大而明亮的辦公室。他和我想像中是一位老者截然不同,俊朗清瘦的面孔,一個典型的隴南漢子。他拿出外地好友剛剛捎來的上品龍井新茶招待我。一看茶具和泡茶的嫻熟技藝,就知此君是一位茶道高手。他說,我生活中賞心樂事之一,便是一壺佳茗在手,舉杯品飲,神清氣爽,一天的作畫也常常是從品茗開始的。 對於書畫我是門外漢,但這幾年卻無意中和幾名國家級、省級的書畫名家有過交往。初見陳石,他就給我留下了謙謙君子的感覺,少有些所謂大家的作派,但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他說,他沒有多少東西可以拿得出手。知道陳石的人說,他這些年以平淡的心境處事,淡泊名利,把主要精力傾注於繪畫之中,在他的筆鋒上融匯了儒、道、釋的精髓。因此,他的作品清新高雅,從宣紙上透出一種濃濃的書卷氣息,難怪業內人士評價他的作品恰如其人,高潔俊雅、質樸大氣…… 中國畫貴在體現畫家內在的修養和精神境界,講究作者的氣質與所繪物象相融合。生活中的陳石,始終把自己置身於平淡、平和的氛圍中,他以平常心處事,拋開功利的誘惑,走傳統文人之路,修心、養身、做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一往情深,從大文化的觀念入手,用敏銳的目光審視文化的內涵,用心吸納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沉澱與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能夠雅俗共賞。對時下畫壇的一些年輕畫家將「寫意畫曲解為隨意畫」,他不以為然地說,他們每每信馬由韁,率意塗抹,只求所謂的筆墨生動,而不考慮影響畫面美感等方面的更為重要的因素,以求曲高和寡、孤芳自賞,殊不知別人都看不懂,那麼你的作品還有什麼社會價值?[9] 中國畫講究造型、構圖和意境,也講究筆墨、色彩和線條等技巧。一幅好的作品,畫面的美感讓人賞心悅目,內質上顯現出的神韻扣人心弦。欣賞陳石先生的畫,這種感受是比較強烈的。他酷愛梅、蘭、竹、菊、牡丹。為創作出好的作品,他細心地觀察它們的習性、長勢及外在形態,研磨歷代名家的精品,廣采諸家之長,磨杵成針,厚積薄發。陳石的竹重古意境的追求,他的畫構圖新穎,將蘭、竹巧妙地種植在宣紙上,旨在表現其狀態神韻,靜中求動,動中取勢,從而傳達出一種特定環境下當代人的生命律動。他畫的蘭姿態高雅,空靈清逸。作品《仲夏之夜》的荷,葉子用墨酣暢淋漓,構圖大氣,大有苦禪遺風。在他的筆下,把牡丹之高潔,菊之清爽表現得十分逼真。由於作者在線條、墨色上功夫到位,賦予了畫面靈動的感覺,形成了灑脫、自然、清新的藝術風格,使作品達到了一種氣韻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給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藝術的衡量標準之一,是能否引起讀者共鳴。陳石先生的繪畫作品不僅在涼州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及省級展覽中展出並獲獎,版畫《祁連晴雪》入選第八屆全國版畫展覽;《五月祁連》入選絲綢之路版畫藝術展,並由北京民族文化館收藏;國畫《聽雨》發表於《國畫家》等等。其書法作品獲甘肅省首屆群星獎金獎,國畫作品獲甘肅省第二屆群星獎銅獎,第三屆群星獎銀獎,繪畫作品《月曉風清》獲一等獎等。這充分說明其作品達到了一定水準。在此,希望陳石先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中國畫的繁榮作出貢獻。[10]

繼承徐悲鴻畫馬遺風,開創大貴州國畫氣象

貴州著名畫家陳石在北京舉辦了「石立馬奔山水風 —— 陳石寫意畫全國巡迴展」,展出了他的山水及馬題材畫作共計60幅,引起包括中國畫院、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等業界共鳴,反響強烈[11]

成立於2013年的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是當代中國首個以馬為主題作為研究和創作對象的藝術機構。陳石作為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不僅鍾情于山水與人物畫作,更善於畫馬。

陳石講:「馬,在中國文化里是一個能很好地反映時代精神面貌的題材。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反映時代的面貌,一個好的作品一定要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我畫馬也是一種內心情緒的反映,是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12]

「唐馬肥壯、宋馬雅致、元馬昂揚,清馬畢肖」。當着大家的面,他提起手中畫筆進行了現場創作。寥寥數筆,勢不可擋的奔馬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陳石說,「我的特點是在筆墨的衝突中發揮自己的思想想象,表達自己的感情流露,追逐時代的步伐。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給更多人一種鼓舞,一種正能量,能夠讓大家通過對我作品的觀察喜歡我的畫,能夠激勵大家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去奮鬥。」

陳石介紹:「徐悲鴻的馬是有透視的,而且講究解剖,不光是他自己畫得好,關鍵是他引進了西方美術的概念。我用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就是大墨塊以潑彩的形式,用一種強烈的濃淡對比衝突,來反映這種勇猛向前、一馬當先的時代精神。我認為這個時代就是需要一種克服困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中國畫馬的畫家有很多,陳石畫的馬,得到了徐悲鴻大師關門弟子劉勃舒老師的真傳,繼承了徐悲鴻大師的遺風,通過不斷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畫家陳石。他的作品,繼承徐悲鴻畫馬遺風,開創大貴州國畫氣象,值得肯定。[13]

如今,陳石的很多畫作被國內外多家機構所收藏,期待他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和展覽問世。[14]

書畫作品

陳石先生的書畫作品造詣很深,恣意抒情,在厚厚的古意中滲透出濃濃的現代韻味。此圖集城市書畫小編引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美術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沉浮先生的文章:立象以盡意——陳石先生水墨畫的意象表達!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說:真正的天籟之音,是無法用一般的音律被聽覺感受的;真正的天道常倫,是無法用一般的形象被視覺感受的。老子借用無形無色無味無邊的「象」,來比喻萬物之源的「道」,即自然事物無所不在的固有規律性。

子曰:「立象以盡意……」。即「立象」的全部意義在於「盡意」,藉助具體的形象,來充分表達聖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即此處的「象」再也不是對自然界事物單純、天然的再現和重複,而完全是為了盡述聖人之「意」而重新樹立、創作的「象」——為盡意而立象,這就產生了一個思想上的高度飛躍,就是寫意畫的理論基礎。

陳石先生的寫意畫,有直抒胸臆之意向,放浪形骸之灑脫,酣暢淋漓之筆墨,率性表達之快感。達到了奪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宋代大家蘇軾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蘇軾的觀點強調藝術作品要追求「意余之象」,這實際上是對「象外之意」的重視和追求。蘇軾主張「詩畫結合」,即用詩的善於抒情與畫的善於狀物相互結合,亦是「情」與「象」的結合。在陳石先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象外之意」的情感流露和豐富的畫外語言。

奠定陳石先生在藝術界地位的當數他醉心神往的畫馬藝術了,這幾乎成了他的標誌和招牌。陳石先生痴迷於馬,多年來的潛心研習和心追手摹,他能用簡練的線條,明快的構圖,塑造出格調清新雅致,頗具悲鴻風範,形態多姿多彩的駿馬圖來,實屬難能可貴!

「寫意畫落筆須簡淨,布局布景務須筆有盡而意無窮」。清代王昱的這翻話甚得寫意畫法之精要:筆法須簡潔利索,靈空生動;構圖須寓意高深,計白當黑,曲徑通幽,於無物之處營造出至深隱境,使讀者感受到餘音繞樑,徊味悠長,意猶未盡。在陳石先生具有金石般質感、隨意舞動的線條中,我們讀出了他畫外的修養與情懷,以及筆墨間流淌着的真實情感和他對生命的熱愛!

陳石先生愛讀書,大量涉獵到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美學,視野所能波及到的總是開卷有益。他深深的體會到:大量的閱讀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使他回過頭來對中國歷史文化,對中國經典的價值觀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會把問題看的更深刻。同時,多年的從政工作也豐富了他的經歷和閱歷,提高了眼界,開闊了心胸。使他在繪畫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陳石先生曾身居要職,雖然繁雜的事務工作占據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他仍然能調節好身心,讓心緒回到自然的狀態,自覺的把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把自己的人格陶冶放入天地自然之中。「要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才能忘卻塵世繁雜,才能拿起畫筆,才能畫出好畫」。他的話似乎很有道理。

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關係的和諧,這種關係的核心就是「道」。當藝術家們的「心」與「道」相通的時候,在寫「心」的同時,就寫出了「道」。陳石先生率性的筆墨表達,正是中國藝術最本質的規律表達。即「不刻意」,不刻意就是自然,自然即是大道,大道才是宇宙的本質,才是中國筆墨文化的規律。

怎樣用清新、簡潔且富有時代特點的筆墨語言表現出更高的「道」和超越心靈的無形的意識形態,這正是陳石先生和我等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的理想之夢……

我們期待陳石先生有更多傳世佳作面世,驚艷你我、驚艷歲月、驚艷這個世界!

貴州畫家陳石:承「悲鴻」遺風著黔地氣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