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帝陳霸先:一代英主無人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武帝陳霸先:一代英主無人識,中國歷史故事。[1]
故事內容
「一國興來一國亡,六朝興廢太匆忙。南人愛說長江水,此水從來不見長。」這首叫做《六朝》的詩歌是清人鄭板橋所作。淺白的詞句道出六朝無奈的歷史。「六朝如夢鳥空啼」,那個雖以竹林七賢和六朝風度聞名的時代,卻只給世人留下了半壁江山、優柔寡斷的印象和幾個郊外孤獨千年的石刻。
一朝接着一朝的偏安的小朝廷,一個又一個或懦弱或荒淫的皇帝,最終無法逃脫被北方政權所吞併的命運……是否六朝在南京建國的帝王們,都是那樣的短命和微不足道?不是,六朝還是有勵精圖治、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本期《走遍》,記者就帶您走入公元6世紀那烽火連天的中國大地,還原一代英主陳霸先本來的面目。
一塊鴨肉與一場勝仗
公元6世紀中葉的一年秋天,寒風凜冽的長江邊上,戰鼓咚咚,旌旗獵獵,排列整齊的軍隊方陣前,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騎着戰馬,用低沉卻堅毅的語氣對着將士們訓話。「我身為將軍,多次帶兵剿滅內亂、抵禦外辱。如今,叛軍和北方的蠻夷之軍又殺氣騰騰地想要侵占我們千辛萬苦建設起來的南方富庶之地,我們忍心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嗎!?我們忍心兄弟姐妹遭受北人的蹂躪嗎!?不!決不!我決心拼盡最後一絲氣力抵抗侵略!」「眾位將士,我堅信你們都是熱血男兒,都會為保衛國家拼盡最後一滴血!雖然大戰在即,我也深知應該賞賜你們一些,但是國家初定,國庫空虛,我除了一片赤子報國之心外,實在給不了你們什麼了!」那男子頓了頓,又說道:「行軍打仗,總是要吃飯。南方盛產鴨子,今天我就給各位一人發一塊鴨肉吧。等到凱旋之日,我們再好好地痛飲一杯。」除了風聲、鼓聲而外,方陣中並沒有人答話,但是他們堅毅的眼神卻在告訴主帥:這支隊伍中沒有懦夫,也沒有膽小鬼,他們都是即將赴死的勇士。這場力量懸殊的戰爭最終以南方政權的獲勝而告終,英勇的南方戰士們竟然在一塊鴨肉的鼓舞之下戰勝了南下的蠻族鐵騎。以少勝多的戰例在軍事史上並不少見,但是用一塊鴨肉鼓舞士氣的事例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締造這個神話的正是一位彪炳史冊,在民間卻又少有人知的南朝(指宋、齊、梁、陳四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
從村官到皇帝
這是載於史冊中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陳霸先。他以及他所在的六朝中最後一朝——陳朝,因為只有32年的歷史和半壁江山的版圖,讓世人一直誤解甚至是無知,人們更多記得的是他的後代——陳後主以及荒唐的胭脂井。這無疑也加深了人們對陳朝國家積貧積弱、皇帝荒淫無用的印象。不過,現已83歲高齡的中國當代着名史學家、「六朝史研究會」奠基人、南京大學教授卞孝萱卻是有着不同看法的:「陳霸先是南朝難得的英主。他從一個村官成長為將軍,又由將軍黃袍加身,承擔下了一片支離破碎的江山。可以說他和他所建立起來的陳朝雖然短暫卻非常重要,而陳霸先本人堪稱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這樣認為。陳霸先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長興縣。根據史料記載,陳氏雖是當地的大戶,但是在門第之見很深的南朝,陳家也只能算作寒門而已。但正是這樣的寒門內,卻出了個未來的英主陳霸先。《陳書》中稱陳霸先「讀兵書,多武藝」,而《南史》中更是記載他:「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在當時,能夠讀史籍、兵書,又多武藝的人可稱得上是文武全才了。「從村官到皇帝」這就是卞孝萱對陳霸先政治道路的評價。最初,陳霸先只是鄉間小吏。而後,懷着滿腔報國之志的他,來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個看守油庫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貴族的賞識後,平步青雲,並因在廣東一帶平叛有功而聲名鵲起。最終,成就陳霸先帝業的是那場着名的「侯景之亂」。通過平定「侯景之亂」,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並於太平二年(557年)禪梁稱帝。
難挽狂瀾的陳朝
其實陳霸先並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頌歌的時候改朝稱帝的,當時整個南方政權都身處危難之中。梁朝幾代皇帝都無善終:梁武帝是餓死的,簡文帝是被土壤壓在頭上悶死的,元帝在投降後受盡侮辱被土壤悶死,還有蕭正德、蕭棟、蕭紀、蕭淵明等,都貴為王侯,下場卻都很悲慘。但是這絕不是死了幾個人的事,王朝的興廢、政局的動盪讓曾經富庶的江南生靈塗炭。而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皇帝,那自東晉以來的南方漢族文化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於是,歷史選擇了陳霸先,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攘臂於無望之時。陳朝立國,正值侯景之亂不久,連續數年的戰亂對南方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陳朝的幾位君主一邊平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一邊醫治戰爭創傷,南方的經濟、文化逐漸得到了恢復。本文開頭部分,就是發生在公元550-557年間,陳霸先平定大小內亂、抵禦外辱的某一個戰役。陳霸先打下基礎後,繼承人陳文帝勵精圖治,國勢逐漸強盛起來;陳宣帝為了實現陳霸先的統一遺願,興兵北伐,戰敗北齊,擁有了淮南之地,這是陳朝鼎盛時期。後因陳後主溺於文酒,不圖進取,江山最後讓給了隋朝。
六朝並非只留給歷史荒唐
「現在很多人都對陳朝和陳霸先有誤解,認為陳朝偏安一隅,最終不可避免地被隋所滅。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卞孝萱認為,對南朝要有客觀地認識。西晉滅亡後,黃河流域在少數族統治下,長期遭受嚴重的破壞。而漢族則不得不南遷,並在長江流域建立本族政權,抵抗少數族的南來蹂躪,保存和發展了漢文化。中國史學界就公認,強盛的隋唐文化,主要就是繼承了南朝文化。卞孝萱舉例說,唐太宗喜愛書法,最喜歡臨摹的就是六朝東晉王羲之的字。早在東晉時期,以首都建康為中心的長江流域經濟就有了很大的發展,而文化的興盛,更遠遠超過當時的北方。經過宋、齊、梁三代的建設,江南的經濟與文化已漸成為當時整個中國的重心所在,儘管經過梁末戰火摧殘,江南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陳朝立國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恢復南方經濟、保護南方華夏傳統文化方面,依然做出了歷史的貢獻。着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就曾經說過:隋唐文化繼承南朝,隋唐經濟也依仗南方……到唐中期,韓愈說「當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長江流域地位更見重要。「不光是經濟,唐代文化上的成就更有淵源於包括陳朝在內的南方政權了」。卞孝萱補充道,中國文化的極盛時期,首推漢唐兩朝,但是南朝卻是繼漢開唐的轉化時期。如果說北方在軍事上戰勝了南方,那麼南方就是在文化上戰勝了北方。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體是南朝文化的更高發展。「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南方的文化發展,就沒有唐詩的繁榮。」由此可見「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權對於華夏文明的貢獻是多麼大。而作為南朝最後一朝的陳朝,更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如果沒有陳霸先及其繼承人的努力,南方的經濟、文化不會在內亂後的短短30年間就得以恢復;沒有六朝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礎,也許大唐盛世的出現還要推遲很長一段時間。
一代英主無人識
講起南朝陳氏,似乎後人知道更多的只有陳後主和《玉樹後庭花》。至於開國皇帝陳霸先,估計知道他的人並不多。陳朝雖然號稱共傳了五位皇帝,但是祚命卻只有32年。若將這32年放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實在是曇花一現的時間。一個動盪的年代,一個短命的王朝。在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可以想象,開國皇帝陳霸先費盡了怎樣的心力,才建立了這樣一個王朝;更可以想象,末代皇帝陳後主是在怎樣的紙醉金迷下淪為階下囚。但是若將武帝陳霸先和後主陳叔寶放在那朝代頻繁更迭的時代來看,陳霸先的英武或許無法和其後的隋文帝、唐太宗相提並論,而陳叔寶的荒淫、殘暴卻又遠遠不及宋、齊、梁的那些「敗家子」們。於是,陳代的歷史、陳霸先的英明、陳叔寶的荒淫就被那些或更強或更弱的朝代、或更好或更壞的皇帝所淹沒了,以至於現在幾乎無人還會念及他們。正如清代詩人袁枚看見萬安陵時所說的那樣:「黃圖我欲披皇覽,白骨人誰認帝耙。」
視頻
南朝第一英主陳霸先,獨自一人拯救了漢文明,他的一生有多牛
參考資料
- ↑ 陳武帝陳霸先:一代英主無人識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