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槃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陳槃 陳槃先生(1905-1999)乃著名的歷史學家。字槃庵,號澗莊,廣東五華縣人。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國文系畢業,旋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累升至研究員。

人物簡介

陳槃(1905~1999),字槃庵,號澗莊,廣東省五華縣河東鎮平東村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5)農曆二月初二生於祖宅大夫第。歷世以耕讀傳家,為邑殷富戶,後中落。幼年在本村五元書舍私塾讀書,刻苦求學,聰穎超人。後到水寨河口縣立第二高等小學就讀。

民國14年(1925)夏畢業於梅州省立第五中學(今梅州中學),時黃海章執教梅州(後為廣東大學中文教授),是其得意門生之一。畢業後,考入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賴其叔父及同學的資助,始得繼續就讀。初從事研究中國文學,受業於詞學大師陳詢和詩文名家古直。

民國16年(1927),追隨時任該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歷史兩系主任傅斯年(孟真),學習古代文學史、史記研究等科目,深得傅院長賞識,招收為研究生。次年6月遭人陷害入獄,幸蒙傅斯年多方奔走營救,方得脫險。後又師從顧頡剛教授學習上古史、春秋研究等科目。

民國20年(1931)夏大學畢業後,隨奉傅斯年之命到北平,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讖緯研究和春秋史地考證工作。 1946年晉為研究員。

1949年隨研究院赴台灣。

1956~1959年,兼任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

1963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10月任中央研究院歷史組主任。

1975年秋,辭去主任,專心從事研究工作。

1999年1月在台北逝世。

人物生平

陳槃幼年在黃沙村五元書舍私塾讀書,後到水寨河口縣立第二高等小學就讀,1925年夏畢業於梅縣省立第五中學(今梅州中學),時黃海章執教梅州(後為廣東大學中文教授),是其得意門生之一。畢業後,考入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賴其叔父及同學的資助,始得繼續就讀。初治中國文學。受業於詞學大師陳詢和詩文名家古直。1927年,追隨該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歷史2系主任傅斯年(孟真),學習古代文學史、詩經、先秦諸子、史學方法、史記研究等科目,深得傅院長賞識,招收為研究生。次年6月遭人陷害入牢,幸蒙傅斯年院長多方奔走營救,方得脫險。後又師從顧頡剛教授學習上古史、春秋研究等科目。1931年夏大學畢業,隨奉傅斯年命到北平,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讖緯研究和春秋史地考證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曾返鄉在五華縣立二中(河口)任教,1938年,與他同校任教的中共五華縣工委書記鍾靖寰和校長李摶公開出版《二中周刊》,他盡力協助並積極撰寫文章向師生和社會宣傳抗日。5月底離校回研究院。1941年,改任副研究員。與鄉中知名人士籌資創辦黃排傘小學(今平南中學前身),大力鼓勵適齡兒童入學就讀。1943年,五華出現歷史罕見旱災,饑荒嚴重,他為鄉中倡辦「義倉」救濟災民,深得鄉民稱道。1946年升為研究員。1949年隨研究院赴台灣。1956~1959年,兼任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1963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10月,任該院史語所歷史組主任;1975年秋辭去主任,專心從事研究工作。

學術經歷

陳槃先生於《春秋左傳》之學造詣尤深。早歲從顧頡剛先生受《春秋》,飫聞緒論,後又潛心研究,於春秋二百四十年史事,爛熟於胸臆。其學生陳鴻森回憶道:「嘗隨事請教,必道其事始末流變,年月無訛,幾如耳目所親接者。」《左氏春秋義例辨》對於左氏學者所稱孔子立義起例、褒貶予奪之說,發疑正訛。陳槃先生認為所謂的《春秋》筆法,其實多為魯國舊史常用之辭,無關筆削微言,並斷定「劉歆分裂《國語》以成《左傳》,殆無可疑者」。他將《左傳》的五十凡例歸納為十四類加以分析,發現凡例並不能包容《左傳》二十三類的二百多條義例,於是又對義例逐一加以考證,認為其十之八九為歆黨所穿鑿牽附,來源大多抄自《公羊》,其次則抄《梁》、《曲禮》、《國語》、《說苑》、《洪範五行》等文獻。考證頗為精詳,從而使「劉歆偽作」說更趨細緻。

陳槃先生早年研治古讖緯之學,發表多篇論文和七組《書錄解題》,晚年修訂為《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中國的讖緯之風興盛於兩漢年間,其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向人們昭示冥冥之中的吉凶禍福、治亂興衰。雖然它通常是用荒誕不經的文字或圖像編造而成,並為實現某種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然而其中也不乏當時的民俗風情,政治、學術思想,是我們研究中國歷史、文學、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讖緯之書往往詰屈聱牙,難以卒讀。陳槃先生以他深厚的學術功力,為我們打開了了解、研究「古讖緯」的大門。以治讖緯之學名世的日本安居香山教授曾說:「陳槃院士於緯書曾作全面性之探討。現代緯書研究諸多端緒,多由先生髮明之,此世所共喻者。稱先生為現代緯書學研究之奠基者,殆非過言。」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