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岱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岱孫
出生 (1900-10-20)1900年10月20日
逝世 1997年7月27日(1997-07-27)(96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福建省閩侯縣
母校 清華大學、哈佛大學
職業 經濟學家、教育家


陳岱孫[1](1900.10.20 - 1997.0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陳岱孫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學說史等方面都有極高的研究成就。

人物生平[2]

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建閩侯縣。1918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學習,1920年畢業後留學美國。1922年取得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24年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任清華學校大學部經濟系教授。1928年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歷任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商學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財政經濟學院副院長。1953年以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經濟系主任等職。其中,1954年至1984年,任系主任。1984年成立經濟管理學院以來,陳岱老一直兼任經管學院的名譽教授。陳岱老於1997年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他還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五、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六、七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任中國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經濟學會顧問、《經濟科學》雜誌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等。陳岱孫-學術成就陳岱孫陳岱孫先生80多歲還給本科生上課,90多歲還帶博士生。他回顧自己的一生說:「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教書。」其一代宗師風範,足讓世人景仰。

陳岱孫長期從事經濟學的教學工作,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有散見於各報刊中的學本論文和1981年出版的《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若干主要學說發展論略》一書。在該書中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古典經濟學派的歷史聯繫,以及馬克思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說的科學成果,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過程。陳岱孫撰寫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1981)等論文,全面地論述了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的問題,他着重研究了西方經濟學對於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作用問題,認為既要認識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度和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根本不同,因而,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不能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但又要看到,在若干具體經濟問題的分析方面,也確有值得參考、借鑑之處。此外,陳岱孫還主編有《政治經濟學史》(上、下冊,1981)。

少年立志

陳岱孫先生是清華1920級的畢業生,自1927年留學回國到母校任教以來,將其人生*美好的歲月奉獻給了清華,不僅培養了眾多經濟學人才,而且為清華經濟系和法學院的創辦與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為苦難祖國,立"經濟救國"之志

陳岱孫,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出生於福建閩侯一個書香家庭。少年時代在家鄉接受了九年半的傳統私塾教育,打下了堅實的文史功底。1915年考入福州名校英華中學三年級;以兩年半的時間讀完了四年的課程。

1918年夏,陳岱孫參加了清華學校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試,考入高等科三年級。正是這一次上海之行,對他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是他在緊張的考試結束之後去黃埔灘散步,當要步入公園時,眼前的"華人與狗不許入內"的牌子使他驚呆了,"只覺得似乎全身的血都湧向頭部"。對於年輕的陳岱孫來說,"是個刺心刻骨的打擊",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在此萌發。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喚醒了眾多學子的愛國熱情,也促使陳岱孫進一步思考中華民族何以積貧積弱的原因。在參加了遊行、請願、宣傳活動後,他意識到,富強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他由此產生了"經濟救國"志向。

1920年夏,陳岱孫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學校畢業。這年秋天,他帶着「學得一些有用的知識,回來為祖國效力」的理想,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學習經濟學。1922年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並以出色的成績獲得金鑰匙獎,之後他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經濟系學習。在這四年當中,他發奮苦讀,終日沉浸於圖書館。除了攻讀經濟學專業書籍外,還常常閱讀其它社會科學、哲學、歷史等名著,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1926年,他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治學一生陳岱孫治學如築塔,執教清華25載

1927年,陳岱孫在遊學歐洲近一年後回到祖國,9月應聘回母校經濟系執教,成為學校*年輕的教授之一。此時的清華,正值改辦大學不久,於1926年成立的經濟系,無論從師資、教學還是課程設置等方面來說,都還處於起步階段。1928年他擔任經濟系主任,上任伊始,一面投身於繁重的教學工作,一面致力於經濟系的建設與發展。在他看來,"治學如築塔,基礎須廣大,然後層層堆建上去,將來總有合尖之一日,學經濟學欲求專門深造,亦應先奠廣基。因此鼓勵學生不僅要注重本系課程的基礎,而且應注重諸如政治、歷史、哲學、心理、算學等知識的基礎。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經濟系確定了"理論、事實及技術三者兼重"的培養目標;經過幾年的發展,經濟系的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在眾多院系中,僅次於土木工程學系。

1929年,根據當時頒布的大學組織法,清華開始形成校、院、系三級組織結構,成立文、法、理三個學院,陳岱孫又就任法學院院長,同時成為教授會、校務會議、評議會成員,開始參與校務管理。他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在西南聯大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與師生們一道,堅守着教育、學術陣地,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學子,為抗戰和國家經濟建設積*建言。

1945年11月,陳岱孫和土木系教授王明之先期回到北平,組織並主持"清華校舍保管委員會"工作。面對戰後滿目瘡痍的校園、被日軍嚴重破壞的校舍,以及眾多等待遣返的日軍傷兵,他帶領30多名工作人員,開始了緊張而艱難的交涉與修復工作。經過10個月的艱苦努力,完成了返校師生的安置與秋季學期開學的準備工作。

解放後,陳岱孫任清華第二、三、四屆工會主席,在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配合學校各項行政工作的開展等方面盡職盡責。1952年院系調整時,陳岱孫調往中央財經學院,任*副院長;1953年10月又調入北大經濟系,任系主任至1984年。

為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

陳岱孫執教長達70年,但他從來不是一個僅僅埋*書齋的人,而是一位熱愛祖國、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的學者。從青年時代起,他即懷抱"經濟救國"的志向,希望運用所學的知識,培育治國經邦的人才,以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面貌。面對時代的大變動,他敢於對關乎國家發展、民族獨立等大是大非的問題做出回答。1945年10月1日,他和聯大10位教授聯名致電蔣介石、毛澤東提出對國是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1948年清華園解放前夕,他挺身而出,和進步師生一道堅決抵制國民黨政府將學校南遷的計劃,堅持留在北京迎接清華的解放和新生。

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陳岱孫離開了清華,但他對清華的熱愛之情從未改變。1980年校慶時,這位已80高齡的老人欣喜地表示,願為新恢復的經濟管理工程系"盡我們的力量,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1984年,他被聘為經管學院*批名譽教授,為學院的發展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同時,自1981年清華校友總會恢復活動以來,陳岱孫先後擔任副會長、名譽會長,為聯絡海內外清華學子加強彼此間的聯繫與交流、關心母校發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是為母校工作服務年限*長、奉獻*大的校友之一。

回顧自己的一生,陳岱孫先生曾謙虛地說: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教書。1997年7月27日,他平靜地走完了他那97年平凡而傑出的一生。在生命的*後時刻,他對護士說:"這裡是清華大學"。

終生未娶

在西南聯大時,有四位名教授的單身生活是倍受師生們關注,他們是:外文系的吳宓,經濟系的陳岱孫,哲學系的金岳霖,生物系的李繼侗。陳岱孫未娶的原因似乎還是個謎,引得他的學生及其他人猜測至今。

陳岱孫是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他自1927年從哈佛歸來後,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執教七十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教書」。也許除了兢兢業業地教學,他確實沒再做過別的事,1997年7月27日陳岱孫無疾而終,享年97歲。97年的時光,陳岱孫為何寧願獨善其身,也不娶一女子來相濡以沫呢?原因究竟幾何?你我也許都不便也不敢隨意猜測,看看他的學生,他的親朋是如何說的吧。

新華社著名戰地記者、作家唐師曾1979年就讀北大國際政治系時,常在燕南園看到陳岱孫,並在後來多次拜謁陳岱孫,稱岱老是位「高大、英俊、事業有成的普通人」。在《一諾千金》中唐師曾說:「學問之外,同學舌尖上的岱老是一諾千金的夕陽武士,在這個千金這諾隨意打破,愛情像政治逢場作戲的世界裡,簡直是個亘古神話。據高年級同學講,70多年前,風華正茂的岱才和同學同時愛上一『有文化的家庭婦女』。雙方擊掌盟約,將來誰先得博士誰娶其為妻。於是兩位翩翩少年同時放洋歐美。岱老在哈佛苦讀四年終於獲博士學位,他歸以似箭,當即買船票輾轉回國,可功虧一簣,人到北京才發現,『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已被人略施小計捷足先登。據那些篤信愛情至上的學兄講,岱才因此終身中娶,獨善其身,從27歲活到97歲。」

唐師曾數次拜謁和採訪岱老,雖相信陳岱孫獨身的原因就這麼簡單,但始終沒敢核實。

陳岱孫獨身的原因又是另一個版本。許淵沖1943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1944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按理說比唐師曾更為了解陳岱孫的事跡。

許淵沖回憶說,在西南聯大教學時,陳岱孫才四十多歲,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西服筆挺,課又講得分外生動,要言不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鑽石王老五,讓不少女學生怦然心動,聯大不少女生談戀愛找對象,陳岱孫就成了模子和標準。

而四十多歲的陳岱孫還沒有結婚,是因為和周培源在美國留學期間同時愛上一個女同學,回國後這個女同學成了周培源的夫人,導致陳岱孫終身不娶。但陳岱孫跟周培源的友誼未變,倒成了周家的常客。周培源、馮友蘭等的孩子都叫陳岱孫為「陳爸」。

據周家的女兒們回憶陳岱孫時說:「在我們眼裡,陳爸總是一副模樣,高高的個子,挺拔的身材,穩健的步伐,慈祥深邃的目光,喜怒從不形於色。父親常說陳爸是「gentleman」(紳士派),學問好,為人寬厚、正直。媽媽說陳爸講故事,聽的人肚子都要笑破了,而他依然平靜如水,就像什麼都沒說過一樣。我家孩子多,母親又體弱多病,家裡開銷大,錢不夠用,經常是陳爸慷慨解囊相助。」

而且,陳岱孫與周培源是多年的同事,自1929年始,彼此的友情確實持續了五十多年之久,只是陳岱孫和周培源是否是情敵卻是有待考證的。

對此事,陳岱孫先生外甥女唐斯復以及周家的女兒們都是否認的。唐斯復曾特意撰寫《失實的故事》一文澄清,認為說陳岱孫和周培源是情敵,是「文革」中的某位「天才」異想天開杜撰的「三角故事」,在北京大學的大字報上作為揭發材料披露。唐斯復說:「我母親看了大字報回家問:大哥,這是真的嗎?『瞎說!』陳先生回答得斬釘截鐵。同一時間,周培源的女兒也回家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得到的回答同樣是:『別聽人瞎說!』」

對於陳岱孫為何終生未娶,唐斯復認為:「他是獨子,父親的這一房需靠他傳宗接代。就他所受的淵源家學的薰陶和為人之任的傳統教育,他決不可能為愛戀朋友之妻,而忘卻自己的責任,而無視母親因他未婚而終生焦慮,做出有悖於倫理道德的事。正因為陳岱孫先生求學、治學專心致志,性格內向、矜持、潔身自好,又強調婚姻必須兩相情願……還因為父親逝世盡孝服喪,而失去婚姻良機等原因,致使他獨自度過絲毫沒有蠅苟的純潔的一生。」

塑像揭幕陳岱孫

為陳岱孫先生塑像,是眾多清華校友和師生的願望。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友們*先發起倡議並捐款,經過學校領導的醞釀,決定在經濟管理學院為陳岱老塑像。塑像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得蒂、張潤塏夫婦,他們也是北京大學校內陳岱老塑像和吳晗塑像的作者。

王大中校長在塑像揭幕儀式上說:"從1927年學成歸國起,陳岱老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系主任長達25年。在院系調整後,他離開清華,但一直沒有離開教育工作崗位,終身從事教育事業70年。他不在清華任教期間,依然關心着清華大學事業的發展,自1979年學校恢復成立經濟管理工程系、以及1984年經濟管理學院的建立,陳岱老更是傾注了巨大的心血,為學校建設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陳岱老淵博的學識、高尚的為人、對教育事業執着奉獻的精神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對經濟建設的熱情參與,永遠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今天,在這裡建立陳岱老的塑像,一方面表明他的學生對他真誠的懷念和尊重,同時也昭示了今天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同1926年建立的、以陳岱老為系主任的經濟系的歷史淵源,一脈相承。因此,在清華建立陳岱老的塑像,意義非同尋常。"

在塑像揭幕儀式上,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會長郝詒純院士、陳岱老的學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晏智傑教授講了話。參加塑像揭幕儀式的還有陳岱老的外甥女唐斯復女士、唐立蘇女士及其他家屬及眾多返校校友和師生。

參考資料

  1. [1] 亞東軍事網
  2. [2] 陳岱孫-金庫網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