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褚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褚玠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褚玠字溫理,九歲而孤,為叔父驃騎從事中郎隨所養。早有令譽,先達多以才器許之。及長,美風儀,善占對,博學能屬文,詞義典實,不尚淫靡。

陳天嘉中,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齊,還遷中書侍郎。太建中,山陰縣多豪猾,前後令皆以贓污免。陳宣宗謂中書舍人蔡景歷曰:「稽陰大邑,久無良宰,卿文士之內,試思其人。」景歷進玠,帝曰:「甚善,卿 言與朕意同。」乃除山陰令。縣人張次的、王休達等與諸猾吏賄賂通姦,全丁大戶類多隱沒。玠鎖次的等,具狀啟台,宣帝手敕慰勞,並遣使助玠搜括,所出軍人八 百餘戶。時舍人曹義達為宣帝所寵,縣人陳信家富,諂事義達,信父顯文恃勢橫暴。玠乃遣使執顯文,鞭之一百,於是吏人股慄。信後因義達譖玠,竟坐免官。

玠在任歲余,守祿俸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縣境種蔬菜以自給。或以玠非百里才,曰:「吾委輸課最,不後列城,除殘去暴,奸吏跼蹐。若謂其不能自潤脂 膏,則如來命,以為不達從政,吾未服也。」時人以為信然。皇太子知玠無還裝,手書賜粟米二百斛,於是還都。後累遷御史中丞。

玠剛毅有膽決,善騎射。及為御史中丞,甚有直繩之稱。卒於官,皇太子親制志銘,以表惟舊。所制章奏雜文二百餘篇,皆切事理,由是見重於世。

譯文

褚玠字溫理,九歲成了孤兒,被叔父驃騎從事中郎褚隨養育。他很早就有很好的聲譽,前輩大多憑才能和度量讚許他。等到他長大成人,風度儀表很好,善於應口對答,他廣泛地學習能夠寫作文章,他的文章文辭、意思典雅充實,不崇尚過分的華麗。

陳朝天嘉年間,他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齊國,回來後升任中書侍郎。太建年間,山陰縣有很多仗勢不法之徒,前後縣令都因受贓貪污免官。陳宣宗對中書舍人蔡景歷說:「會稽山陰是個大縣邑,很久沒有好縣官,您在文士之內,試着想一想那個合適的人。」蔡景歷推薦褚玠,皇帝說:「很好,您的話和我的意思一樣。」於是任命褚玠為山陰縣令。山陰縣的張次的、王休達等與幾個狡猾的官吏賄賂勾結做不法之事,能擔負賦稅勞役的成年男子,大戶大多隱瞞不報。褚玠給張次的等人上了枷鎖,具齊文狀奏告朝廷官署,宣帝親手下令慰勞褚玠,並派使臣幫助褚玠查尋,查出有應服兵役、勞役之人的八百多戶。當時舍人曹義達被宣帝寵幸,山陰縣的人陳信家中富有,諂媚侍奉曹義達,陳信的父親陳顯文仗恃曹義達的勢力任意妄為欺壓百姓。褚玠於是派人捉住陳顯文,打了他一百鞭子,於是官吏們嚇得大腿發抖。陳信後來憑藉曹義達誣陷褚玠,褚玠終於因犯罪免官。

褚玠在官任一年多,僅依靠俸祿生活,離開官任的時候,不能夠自己得到生活用品,於是留在縣境內種蔬菜來依靠自己力量維持生活。有的人認為褚玠不是治理一縣的人才,褚玠說:「我為朝廷運送徵收聚合錢糧,沒在各個城市的後面,除去傷害欺壓百姓的人,邪惡的官吏畏縮恐懼。如果說我不能使自已生活在富裕境地,那麼就像指教我那樣(確實不是治理一縣的人才),認為我不通曉管理政事,我不能服從。」當時的人們認為他的話確實很對。皇太子知道褚玠沒有回來的行裝,親手寫信賜給褚玠二百斛粟米,於是他回到都城。

後來他多次升官為御史中丞。褚玠性情剛毅做事勇敢果斷,善於騎馬射箭。等到他做御史中丞,很有正直的標準的稱頌。他死在官任,皇太子親自寫了志銘文章,來表達思念舊臣之意。褚玠所寫的章奏等各類文章二百多篇,全都切合事理,因此這些文章被世人重視。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 。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