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王勱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王勱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王勱,字公濟,通之弟也。美風儀,博涉書史恬然清簡,未嘗以利慾干懷。梁世為國子《周易》生,射策舉高第,除秘書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輕車河東王功曹史。王出鎮京口,勱將隨之藩,范陽張纘時典選舉,勱造纘言別,纘嘉其風采,乃曰:「王生才地,豈可游外府乎?」奏為太子洗馬。

出為南徐州別駕從事史。大同末,梁武帝謁園陵,道出朱方,勱隨例迎候,敕勱令從輦側,所經山川,莫不顧問,勱隨事應對,咸有故實。又從登北顧樓,賦詩,辭義清典,帝甚嘉之。時河東王為廣州刺史,乃以勱為冠軍河東王長史、南海太守。王至嶺南多所侵掠因懼罪稱疾委州還朝勱行廣州府事越中饒沃前後守宰例多貪縱勱獨以清白著聞入為給事黃門侍郎。侯景之亂,西奔江陵,元帝承制以為太子中庶子,掌相府管記。出為寧遠將軍、晉陵太守。時兵飢之後,郡中凋弊,勱為政清簡,吏民便安之。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蕭循入援,以勱監湘州。江陵陷,敬帝承制以為中書令。高祖為司空,以勱兼司空長史。

高祖為丞相,勱兼丞相長史,侍中、中書令並如故。時吳中遭亂,民多乏絕,乃以勱監吳興郡。天嘉元年,征為侍中、都官尚書,未拜,復為中書令。遷太子詹事,行東宮事,侍中並如故。廢帝即位,加散騎常侍。時東境大水,百姓饑饉,以勱為仁武將軍、晉陵太守。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請立碑,頌勱政績,詔許之。征為中書監,重授尚書右僕射,領右軍將軍。四年五月卒,時年六十七。贈侍中、中書監,諡曰溫。 (節選自《陳書•王勱傳》)

譯文

王勱,字公濟,是王通的弟弟。王勱(他)風度儀容俊美,廣泛地研讀詩書典籍,淡泊安然,清廉儉約,不曾因為利益和欲望擾亂心意。王勱梁朝時是國子監學習《周易》的學生,射策考試時成績優秀,名列前茅,(王勱)被授予秘書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輕車河東王功曹史等官職。河東王出任京口的地方長官,王勱將隨他到京口去,范陽人張纘當時掌管選拔人才授官的事務,王勱到張纘處話別,張纘稱頌他的風度神采,就說:「王生有才能和門第,怎麼可以到京都以外的州郡官署任職呢?」上奏任命他擔任太子洗馬。出京擔任南徐州別駕從事史。

大同末年,梁武帝朝拜帝王陵,取道經過朱方,王勱按照規定在那裡迎接等候,武帝詔令王勱跟隨在自己的車輦旁側,凡經過的名山大川,武帝沒有不詢問他的,王勱根據周圍事物應對回答,全有典故事實可以考證。又跟隨武帝登北顧樓,(王勱)創作的詩篇,文辭和詩義清麗典雅,武帝非常賞識他。當時河東王擔任廣州刺史,就讓王勱擔任冠軍河東王長史、南海太守。河東王抵達嶺南,做了不少侵犯掠奪的事情,因為害怕被治罪就藉口生病,丟下州郡事務返回朝廷。王勱主持廣州府的事務,越地土地肥沃富饒,在他前後(任職)的官吏大多貪婪放縱,唯獨王勱因為清正廉潔聞名,入朝擔任給事黃門侍郎。

侯景叛亂的時候,王勱向西投奔江陵,元帝秉承皇帝的旨意讓他擔任太子中庶子,執掌相府管記,出任寧遠將軍、晉陵太守。當時兵荒剛過,郡里民生凋敝,王勱執政清廉儉樸,官吏和百姓便安定下來。等到西魏進犯江陵的時候,元帝徵召湘州刺史蕭循前來援救,任命王勱主管監察湘州。江陵淪陷,敬帝秉承皇帝的旨意讓他擔任中書令。高祖為司空,任命王勱擔任司空長史;高祖為丞相,任命王勱兼任丞相長史,侍中、中書令的官職不變。當時吳中遭遇禍亂,百姓大多食用缺乏,就讓王勱監察主管吳興郡。天嘉元年,被徵召擔任侍中、都官尚書,尚未就職,又擔任中書令。升任太子詹事,主管東宮事務,侍中等職務一如從前。廢帝繼位,加授散騎常侍。當時東境發生水災,百姓遭受饑荒,讓王勱擔任仁武將軍、晉陵太守。

他在郡里很有威望和恩徳,郡中百姓上表請求為王勱樹碑,頌揚他的政績,皇帝下詔同意此事。王勱被徵召擔任中書監,又授予尚書右僕射的官職,兼任右軍將軍。太建四年五月去世,時年六十七歲。追贈為侍中、中書監,諡號溫。[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 。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