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王元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王元規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王元規,字正范,太原晉陽人也。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填者,資財巨萬,以女妻之。元規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日:「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

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並孤侄入船,元規自執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獲全,時人皆稱其至行。

元規少好學,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梁中大通元年,詔策《春秋》,舉高第,時名儒成稱賞之。起家湘東王國左常侍,轉員外散騎侍郎。簡文之在東宮,引為賓客,每令講論,甚見優禮。除中軍宣城王府記室參軍。及侯景寇亂,攜家屬還會稽。

後主在東宮,引為學士,親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賞賜優厚。遷國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嘗因入宮適會元規將講,乃啟請執經,時論以為榮。俄除尚書祠部郎。自梁代諸儒相傳為《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元規引證通析,無復疑滯。每國家議吉凶大禮,常參預焉。丁母憂去職,服闋,除鄱陽王府中錄事參軍,俄轉散騎侍郎,遷南平王府限內參軍。王為江州元規隨府之鎮四方學徒不遠千里來請道者常數十百人禎明三年入隋為秦王府東閣祭酒年七十四卒於廣陵。 元規著《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 -卷,《禮記音》兩卷。 (選自《陳書•王元規傳》,有刪改)

譯文

王元規字正范,是太原晉陽人。王元規八歲時失去父親,兄弟三人,隨着母親依附舅父來到臨海郡,當時十二歲。郡中土豪劉填,資產巨萬,想把女兒許配於他。王元規母親因為王元規兄弟三人年幼弱小,想要結交強有力的勢力。王元規哭着請求說:「姻親也是親人,這是古人所看重的。怎麼能在異土苟且偷安,就與門第不相同的人通婚!」母親被他的所言感動,罷了此念。

王元規生性孝順,侍奉母親十分恭謹,早晨到黃昏都不曾離開母親身邊。梁朝時山陰縣發洪水,水流溢滿住宅,王元規只有一艘小船,倉促間他拉母親與妹妹及侄子入船,王元規自己手執船槳而去,留下他的子女三人,放在樹梢,到水退時三人都獲救,當時人都稱讚王元規有高尚的品行。

王元規少年時喜歡學習,跟從吳興沈文阿學習,十八歲通曉《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梁代中大通元年,皇帝詔策《春秋》,王元規在考核中取得優秀的等次,當時名儒都誇讚賞識他。出仕任湘東王國左常侍,轉任員外散騎侍郎。簡文帝做太子時,請他作為賓客,常常讓他講談論議,王元規很是被優待禮遇。授予中軍宣城王府記室參軍。到侯景作亂,攜家屬返回會稽。

後主做太子,王元規被引薦為學士,後主親自聽他講授《禮記》《左傳》《喪服》等要旨,對他賞賜優厚。改任國子祭酒。新安王伯固曾因入宮遇到王元規將開講,便啟奏請求跟從王元規學習,當時議論認為這是一種榮譽。不久授予尚書祠部郎。從梁代開始,相傳為研究《左氏》的各儒生,都以賈逵、服虔之義論說辯駁杜預,共一百八十條,王元規引證疏通辨析,不再有疑難之處。每當國家議論吉凶大禮,他常參與其間。他因母喪去職,服喪完畢,授予鄱陽王府中祿事參軍,不久轉任散騎侍郎,改任南平王府限內參軍。

南平王統轄江州,王元規隨王府去鎮守,四面八方的徒生,不遠千里來請求學道的,常有數十上百人之多。禎明三年入隋,擔任秦王府東閣祭酒。七十四歲時,在廣陵去世。 王元規著有《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卷,《禮記音》兩卷。[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