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徐陵列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徐陵列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也。八歲能屬文,既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魏,魏人授館宴賓。是日甚熱,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熱,當由徐常侍來。」陵即答曰:「昔王肅至此,為魏始制禮儀;今我來聘,使卿復知寒暑。」收大慚。 及侯景寇京師陵父摛先在圍城之內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憂恤會齊受魏禪梁元帝承制於江陵,復通使於齊陵累求復命,終拘留不遣。

紹泰六年,除散騎常待。時安成王頊為司空,以帝弟之尊,勢傾朝野。直兵鮑僧睿假王威權,抑塞辭訟,大臣莫敢言者。陵聞之,乃為奏彈,導從南台官屬,引奏案而入。世祖見陵服章嚴肅,若不可犯,為斂容正坐。陵進讀奏版時,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視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書監。自此朝廷肅然。高宗纂歷,封建昌縣侯,邑五百戶。及朝議北伐,高宗曰:「朕意已決,卿可舉元帥。」眾議咸以中權將軍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獨曰:「不然。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將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於是爭論累日不能決。都官尚書裴忌曰:「臣同徐僕射。」

陵應聲曰:「非但明徹良將,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詔明徹為大都督,令忌監軍事,遂克淮南數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舉杯屬陵曰:「賞卿知人。」至德元年卒,時年七十七,諡曰章。陵性清簡,無所營樹,祿俸與親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戶送米至於水次,陵親戚有貧匱者,皆令取之,數日便盡,陵家尋致乏絕。其周給如此,世祖、高宗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 (選自《陳書•徐陵列傳》,有刪改)

譯文

徐陵,字孝穆,東海鄭縣人。徐陵八歲能寫文章,長大後,又廣泛地涉獵史籍,頗有縱橫家的口才。太清二年,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魏,北魏人安排行館宴請賓客。這天天氣很熱,北魏主持宴客的魏收嘲笑徐陵說:「今天的熱,是由徐常侍引來的吧。」徐陵當即答道:「從前王肅到這裡,替魏制定了禮儀;今天我來訪,又使你知道寒暑。」魏收很慚愧。

到侯景侵擾京城時,徐陵的父親困在國城之中,徐陵得不到家中消息,就吃粗食穿布衣,好像居喪的情形。適逢齊接受魏禪讓,梁元帝在江陵即皇帝位,又派使臣到齊。徐陵屢次請求齊准許他返梁,始終被拘留不放。

紹泰六年,徐陵任散騎常侍。當時安成王陳頊做司空,憑藉皇帝弟弟的尊榮,權勢壓倒朝野。直兵鮑僧叔憑藉安成王的權勢,阻塞訴訟,大臣沒有誰敢議論的。徐陵聽說這件事,就寫奏章彈劾,讓御史台的屬官跟着他,帶着奏案上朝。世祖見徐陵身着朝服莊重嚴肅,像不可侵犯的樣子,也隨之嚴肅面孔,端正坐姿。徐陵上前宣讀奏章,當時安成王陳頊也正侍立殿上,仰望世祖皇帝,臉色驟變,冷汗直冒。徐陵叫殿中御史帶安成王下殿去,終於彈劾免了安成王侍中、中書監的職務。從此,朝廷上下為之肅然。高宗陳頊繼位,封徐陵建昌縣侯,食邑五百戶。待到朝中議論北伐,高宗說:「我已經決定伐齊,你們可以推舉元帥。」

大家都因為中權將軍淳于量權位重要,共同簽名推舉他。唯獨徐陵說:「不能這樣。吳明徹家住淮左,熟悉那裡的風俗,而且將略人才方面也沒有超過他的。」於是一連爭論幾天都決斷不下。後來都官尚書裴忌說:「我贊同徐僕射的意見。」徐陵緊接着說:「不只明徹是良將,裴忌也是良副。」這天,皇帝詔令吳明徹為大都督,命裴忌監軍事,於是攻取了淮南數十州。高宗於是擺設酒宴,舉杯對看徐陵說:「獎賞愛卿知人善任。」徐陵在至德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號為章。徐陵秉性清廉簡樸,家資無所積累,所得俸祿與親族共享。太建年間,領食建昌縣,縣民送賦稅米糧到了水邊徐陵那些貧窮的親屬,徐陵讓他們都來領取,數天就領完了,以致徐陵自己家不久也(食用)缺乏、斷絕了。他就是這樣來周濟他人。

世祖、高宗時,國家有重要文章,都由徐陵草擬。每當一篇文章剛寫好,有興趣愛好的人便已傳抄背誦,於是他的文章散布華夏外夷,好多人家藏有他的文章。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