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周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周迪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周迪,臨川南城人也。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強弩,以弋獵為事。侯景之亂,迪宗人周續起兵於臨川,梁始興王蕭毅以郡讓續,迪召募鄉人從之,每戰必勇冠眾軍。續所部渠帥,皆郡中豪族,稍驕橫,續頗禁之,渠帥等並怨望,乃相率殺續,推迪為主,迪乃據有臨川之地,築城於工塘。周文育之討蕭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觀成敗。文育使長史陸山才說迪,迪乃大出糧餉,以資文育。勃平,以功加振遠將軍,遷江州刺史。

高祖受禪,王琳東下,迪欲自據南川,乃總召所部八郡守宰結盟,聲言入赴,朝廷恐其為變,因厚慰撫之。世祖嗣位,進號安南將軍。熊曇朗之反也,迪與周敷、黃法抃等率兵共圍曇朗,屠之,盡有其眾。王琳敗後,世祖征迪出鎮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顧望,並不至。豫章太守周敷本屬於迪。至是與黃法抃率其所部詣闕,世祖錄其破熊曇朗之功,並加官賞,迪聞之,甚不平,乃陰與留異相結。及王師討異,迪疑懼不自安,乃使其弟方興率兵襲周敷,敷與戰,破之。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詔赦南川士民為迪所詿誤者,使江州刺史吳明徹都督眾軍,與高州刺史黃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討迪。 初,侯景之亂也,百姓皆棄本業,群聚為盜,唯迪所部,獨不侵擾,並分給田疇,督其耕作,民下肆業,各有贏儲,政教嚴明,征斂必至,余郡乏絕者,皆仰以取給。迪性質樸,不事威儀,然輕財好施,凡所周贍,毫釐必鈞,訥於言語,而襟懷信實,臨川人皆德之。至是並共藏匿,雖加誅戮,無肯言者。世祖遣都督程靈洗擊破之,迪又與十餘人竄于山穴中。日月轉久相隨者亦稍苦之後遣人潛出臨川郡市魚鮭足痛舍於邑子邑子告臨川太守駱牙牙執之令取迪自效。因使腹心勇士隨入山中,誘迪出獵,伏兵於道傍,斬之,傳首京都。 (選自《陳書•周迪傳》,有刪改)

譯文

周迪,臨川南城人。幼時居于山谷,四肢有力,能挽強弓,以射獵為業。侯景叛亂時,周迪的族人周續在臨川起兵,梁始興王蕭毅把轄郡讓給周續,周迪招募鄉人跟從周續的軍隊,每次戰鬥必定勇奪第一。周續部下的頭領,都是郡中的豪族,稍有驕橫的行為,周續便約束禁止,這些首領對他都有怨恨,便一同殺了周續,推舉周迪為主,周迪於是據有了臨川之地,在工塘築城。周文育討伐蕭勃時,周迪按兵保境,觀望成敗。周文育派長史陸山才遊說周迪,周迪便拿出大量糧餉,來資助周文育。平定蕭勃後,周迪因功加封振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

高祖接受帝位,王琳東下,周迪想自己據有南川,便召集所轄八郡首領結盟,聲言赴援朝廷,朝廷擔心他會兵變,便厚加撫慰。世祖即位,又晉封周迪為安南將軍。熊曇朗反叛時,周迪和周敷、黃法抃等率兵共同圍攻熊曇朗,殺了他,並占有了他的全部兵馬。王琳敗後,世祖徵召周迪出鎮湓城,又征周迪的兒子進入朝廷,周迪瞻前顧後,都不前去。豫章太守周敷本來隸屬於周迪。到這時和黃法抃一起率領他們的部下趕赴世祖殿庭,世祖記錄他們打敗熊曇朗的功勞,都給予封官加賞,周迪聽說後,感到氣忿不平,於是暗地裡和留異相勾結。到朝廷軍隊討伐留異時,周迪又疑懼不安,便派他的弟弟周方興率兵襲擊周敷,周敷與之一戰,擊敗了他們。天嘉三年的春天,世祖下詔書赦免那些被周迪牽累的南川士兵民眾,派江州刺史吳明徹統率眾軍,和高州刺史黃法抃、豫章太守周敷一起討伐周迪。

當初,侯景叛亂時,百姓都拋棄本業,群聚為盜,只有周迪的部屬不侵擾,並分給田畝,督促他們耕作,百姓到集市貿易,都各有所得,同時政教十分嚴明,徵稅斂賦必定送到,其他郡缺東西的,都仰仗他資助。周迪本性質樸,不重視服飾儀表,然而他輕財物好施捨,凡是有所施捨,毫釐不差,他不善言辭,但胸懷誠實,臨川人都感激他。到這時臨川人都藏匿周迪軍,雖然遭受殺戮,也沒有肯說的人。世祖派都督程靈洗打敗了周迪,周迪又與部下十多人逃到了山洞中。日長月久,跟隨他的人都不免覺得苦了。後來周迪派人悄悄跑出臨川郡買魚,此人腳痛,住在同邑人家中,同邑人向臨川太守駱牙報告,駱牙抓住他,命令他捉住周迪以自我救贖。於是派心腹勇士跟隨此人進入山中,誘騙周迪外出打獵,同時駱牙派兵潛伏在道旁,乘其不備斬殺了周迪,然後將周迪首級傳送到京都。[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