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龜化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龜化石

陸龜化石化石來自於地質中新世晚期,陸龜屬龜科陸棲爬蟲類。前腿粗大而鈍圓,後腿如象腳。生存範圍涵蓋從溫帶到熱帶的環境。現收藏於黃河博物館。

簡介

陸龜屬龜科陸棲爬蟲類。皮膚表面乾燥,前腿粗大而鈍圓,後腿如象腳,具短趾,趾間無蹼,行動比較緩慢。背、腹面有甲。就其生存範圍分布,涵蓋從溫帶到熱帶的環境,其中包含了潮濕溫暖的灌木林、熱帶雨林,稍具乾燥的乾草原與高地,甚至是具有明顯高溫的莽原與沙漠環境中。現收藏於黃河博物館。龜是人們熟悉的動物,但其演化歷史卻是古生物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它們究竟是獨立起源於無孔類(眼孔後面的頭骨上沒有其他開孔),還是與蜥蜴、鱷魚和恐龍(包括鳥類)等一起,從雙孔類(眼孔後面的頭骨上還有兩對顳孔)祖先演化而來?龜的身體結構與其他四足動物截然不同。它的軀幹部分很短,並且被封閉的甲殼(背甲和腹甲)所包裹,其內部骨骼,如脊椎、肋骨、肩帶、腰帶等不僅與甲殼相癒合,而且各自本身也有一系列特化。龜類的口中沒有牙齒,而是像鳥類一樣代之以角質喙。龜類與其他四足動物,包括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的巨大差異,無異於纜車和各種汽車的差別。問題是,龜類這些特立獨行的骨骼結構究竟是一蹴而就還是逐步形成?具體過程又是怎樣?人們以往認為龜類的這種身體模式是在其演化歷史中「突然」產生的,此後從三疊紀末期的原齶龜(Proganochelys quenstedti)至今,在超過2億年的時間內基本沒有變化。龜類演化的早期階段至關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化石代表稀少,尤其缺乏甲殼形成和牙齒消失的化石證據。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工作者紛紛致力於龜類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但是成果有限,只能各說各話。直到2008年,我國學者在貴州省關嶺地區發現了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即一個具有牙齒和只有腹甲的龜,古生物學界才開始對龜類的早期演化有了實質性了解。十年後,2018年8月23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再次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同一地區新發現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這是繼半甲齒龜之後關嶺出現的又一種重要早期龜類化石。

評價

中國始喙龜集多種原始特徵、進步特徵和過渡特徵於一身,顯示了龜類演化初期的高度複雜性。這種體長超過2米的大型早期龜類軀幹較短,具有加寬的肋骨,背、腹甲均未形成,首次出現了封閉的上顳孔和剛性腰帶,即臀部腹側兩恥骨和兩坐骨形成前後、左右縫合且不能活動的聯合體。中國始喙龜是最早的有喙的龜類,但其上、下頜的後部仍保留有牙齒,呈現出「牙齒退化,角質喙產生」的過渡狀態。完整的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黑色泥灰岩中,但其骨骼結構顯示中國始喙龜並非長期生活于海洋中,而很可能是在近岸河口地帶營水、陸兩棲生活,且有掘穴的習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