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道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1年10月
上海
國籍 中國
職業 血液病學家

陸道培(1931- ),血液病學家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1957年起主要從事血液病臨床和實驗研究。他在異基因骨髓移植及中藥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作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貢獻。1984年以來相繼被選為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副主任委員。1995年當選國際骨髓移植登記組專家指導委員會中國迄今唯一的一名委員。擔任國內8種醫學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以及"骨髓移植"(BMT)和"血液病治療"等兩種國際期刊的編委。論文300餘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20部。

人物經歷

陸道培(1931.10.30~),浙江寧波人,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血液病專家

1931年10月 出生於上海

1948年9月-1949年7月 國立同濟大學(上海)新生院學習

1949年9月-1955年5月 同濟大學同濟醫學院(上海,後遷至武漢)學習。實習醫院:上海同濟醫院(鳳陽路),現名長征醫院

1955年-1958年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更名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任內科住院醫師

1980年及1986年獲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癌聯獎學金先後赴英國皇家醫師進修學院Hammersmith醫院及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righam & Women Hospital專修白血病和骨髓移植。

1981年-2005年2月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

1985年-2005年2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主任

1996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曾擔任主席團成員。

2002年當選亞洲血液學會(AHA)副主席,並被國際血液學會(ISH)推舉為第11屆國際血液學會(ISH-APD)2007年大會主席

2005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教授。兼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血液病國家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名譽所長。

陸道培的父母原在寧波行醫,後移居上海,他出生於1931年10月,當時正"九一八"事變後國家陷於深重的災難與動亂之中。當他在淞滬戰爭後返回上海時,發現家園已是一片瓦礫。他雖然學業受阻但此後又以堅韌不拔的意志跳了一級學習,最後在1948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上海肇和中學,同年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時年17歲。陸道培的祖上世代是醫生,他自幼耳濡目染,將治病救人視為職業中的最高選擇。

陸道培自幼喜歡閱讀傳記,將傳記中人物的誠實與勤奮視為楷模,把傳記中的科學家尤其視為畢身追求的榜樣。這對他的一生影響至深。他所考入的同濟大學校風嚴謹,崇尚學術自由。入學一年後他非但更熟練了已掌握的英文,而且具有閱讀德文各種專業書籍的能力。由於他父親是中醫,兄長是聖約翰大學的醫學生,所以他此時起各門學習課程均閱讀德文與英文兩種書籍,還有機會學習中醫。學校中的教授教育他們學醫要三多,即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他的病理教授告訴他要多看病故患者的屍體解剖,"因為一個醫院的診療水平與其解剖病例數成正比"。類似的教育對他都有終生影響。1955年他從醫學院畢業時已能熟練閱讀各種英、德文醫學書籍,還能藉助字典閱讀前蘇聯文獻。在他的家裡至今仍保存着他中學時讀過的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 以及大學時期的教科書與參考書,可見他對以前學過知識的珍重。珍重的不僅是在書本上,而且在他的腦海中。

大學畢業後陸道培被服從統一分配到中央衛生部,後再次被分配到中央人民醫院(即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工作。院長鍾惠瀾每周到病房查房作具體指導,查房之餘還作方向性的指導。陸道培在回憶鍾惠瀾對他的培養時寫道:"除了要求我們結合實際學習外,鍾大夫強調要系統學習。這對我影響極深。這使我在做完住院總醫師前首先讀完了哈氏內科、心臟病、腎臟病、內分泌、熱帶病學……等專著,隨後讀完了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白血病、血液學實驗等專著。我深深體會到非但書本中的大字有用,書中的小字亦使我受益匪淺。我後來在臨床上對疑難病、罕見病能夠做到不疏漏與此有密切關係"。

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一位匈牙利血液學專家來人民醫院工作。陸道培從她那裡學到了血液形態與凝血檢查,還對各項檢測方法作了重要的改進,特別對凝血酶原與抗凝血酶Ⅲ的計算方法作了創新性的改動。以後又有機會跟隨一位羅馬尼亞血液病專家,她擅長於血液免疫學。他為了要爭取這個學習機會,就將白天的門診、急診換為夜班。這樣他白天就有了學習的機會。

經中國科學院的認真評選和推薦,第七屆陳嘉庚基金獎的醫學獎被決定授予陸道培一人。頒獎典禮於1998年4月22日在花園城市新加坡舉行。這是一次隆重的頒獎儀式,禮堂里早就貴賓和家屬滿座。由新加坡總統黃鼎昌親自將系有彩帶的金質獎章授予同在主席台就座的陸道培。同在出席儀式的還有中國人大副委員長周光召等。陸道培先是聆聽該獎評委對他的評語,再是接受總統頒獎,隨後又向主席台上下歡欣的人們鞠躬。這是一個何等隆重、神聖又興奮的時刻。此時此刻陸道培深深感受到事業上的成就高於一切。比世界上任何財富與地位更重要。他做過的是正確的選擇。

社會職務

◆ 擔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Nebraska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復旦大學、第一軍醫大學等國內外近10所高校的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

◆ 香港明德醫院骨髓移植高級科學顧問,香港血液學會、國際血液學會(ISH)、國際實驗血液學會(ISEH)、國際血液病治療及移植工程學會(ISHAGE)及美國血液學會(ASH)會員。

◆ 兼任《Int J Hematol》亞洲編輯部主編,《中華醫學雜誌》 (英文版)、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中文版、《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及《中華器官移植雜誌》副主編,以及《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編委。

陸道培

◆ 1984年至200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隨後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造血幹細胞學組組長。

◆ 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曾任農工民主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常委,第十二屆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八、九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五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六、七、八、九屆北京市政協常委,第九屆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 1995年,當選國際骨髓移植登記組(IBMTR)專家指導委員,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副主任委員。

◆ 2000年起至今任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2002年,當選亞洲血液學會(AHA)副主席,曾被國際血液學會(ISH)推舉為第11屆國際血液學會(ISH-APD)2007年大會主席(北京)。

陸道培院士自1994年至200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隨後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造血幹細胞學組名譽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造血幹細胞合作組學會(含兩岸三地,CSBMT,Chinese Society of BMT)主席。同時擔任復旦大學等國內外近10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

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內科與血液病教授。兼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骨髓(含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奠基人。1964年在亞洲首先成功同基因骨髓移植治癒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並創下首先以孕婦供骨髓以及重建骨髓的最少細胞數的2項世界記錄。1981年首先在中國持久植活異基因骨髓,用此療法可根治大量的惡性和重症血液病患者。創造了骨髓移植根治遺傳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症的世界記錄。首先證明骨髓混合胎細胞移植可明顯降低抗宿主病。首先證明硫化砷類藥物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卓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專著3本。

科學成就

骨髓移植的亞洲第一人

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就開始了異基因骨髓輸注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並獲成功。1964年一位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護士到他處就醫,她有一位懷孕的同卵雙胞胎。陸道培為這位患者成功地施行了移植手術。這創下了二項世界記錄與一項亞洲記錄:第一次安全地應用孕婦作供者;第一次應用最低的供者細胞數獲得成功;第一次在亞洲成功骨髓移植。雖然這是同基因移植,但是陸道培在當時創造性地發展了不少技術。患者在30年後隨訪時造血功能仍正常,當時屬世界上移植後存活時間最長的兩例病例之一。

改革開放之初,在1979年陸道培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選拔考試,在1980年被中國派往倫敦研修白血病與造血幹細胞的應用等半年。半年後又應用節餘的資助到法國、瑞士、德國等處學習並作學術報告。

1981年他第一次為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持久植活其胞兄的異基因骨髓。以後又植活組織配型不同的骨髓,並在中國第一次成功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在1985年獲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在中國首先開展外周血造血幹細胞代替骨髓幹細胞移植,至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工作進展順利。他不但為所在單位,還為全國培養了一大批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技術隊伍。他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中國呼籲成立無血緣關係的造血幹細胞捐贈志願者登記組,並首批開展無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移植。現在,中國這個志願者組織正在紅十字會領導下蓬勃發展。

建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由於單子女的家庭是中國的主流,因此從同胞中尋找配型相同的造血幹細胞來源便日益困難,而新生兒的胎盤臍帶血中則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陸道培早在1996就以國際上成立不久的紐約臍帶血庫為藍本在北京建成了一個公用的臍帶血庫。無血緣臍帶血造血幹細胞代替其他來源造血幹細胞的優點為:凍存後隨時可取用,並對配型的要求不嚴格。臍帶血庫的建成為解決中國造血幹細胞供者缺乏的現狀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解決辦法。臍帶血的細胞數有限,因此國際上多半只用於兒童。陸道培等首先在國際上成功應用雙份臍帶血同時移植在一名95公斤體重的患者身上,獲得成功。

根治白血病建戰功

1997年與1999年兩次全球學術水平最高的血液學年會上陸道培登台報了他的多年研究成果,首次證明了純化的四硫化四砷可以使某些急性白血病長期緩解。這一報告引起全場聽眾多次熱烈鼓掌,成為會議最引人注目的消息。先此,陸道培已經在若干國內與雙邊國際會議上報告過。他的論著後來在國際最高水平的血液學雜誌Blood的2002年5月那期上刊登。

在根治白血病的道路上,陸道培不但發展了藥物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而且還首先在臨床上應用細胞因子激活的殺傷性免疫細胞(CIK)治療白血病獲得初步成功。某一位經異基因骨髓移植後不幸復發的患者經過這種治療後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被清除。他重新走上了領導的崗位,振興了一度走下坡路的企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陸道培是否聰穎過人?他從來堅決否認,他從未說過自己聰明。他只是說過在學生時代正在進行某些政治運動而停課時他都抱着書本躲在正在建樓時的頂層夾縫中讀書。工作後當分配到醫院屋頂打大麻雀時(當時正當除四害運動,麻雀被列入消滅對象)他又躲在屋頂下讀書。是他勤奮揮汗的學習才使他得到了深博的知識。

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放棄了很多物質上的東西。大學畢業時他母親曾想為他購買一幢位於上海湖南路的花園樓房,他卻選擇了服從分配到外地的道路。此後,他還謝絕了英國香港大學與台灣方面的邀請。他的回答是清楚的:"我的事業在北京,我的病人與學生亦在那裡"。他在事業上的成就沒有辜負他自己的要求。他還相繼被推選為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血液學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境內外多種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境內外多個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1997年他被授予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與陳嘉庚醫學獎。別人看來是功成名就的陸道培還在生命不息奮進不止。

人物貢獻

貢獻領域

陸道培院士對中國血液病學發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開創了中國異基因骨髓移植事業的先河,促進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在國際上進行了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癒無丙種球蛋白血症;率先在臨床上證實第三者細胞有利於HLA配型不全相合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發現了硫化砷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療作用。已發表360餘篇/部論著,包括主編《白血病治療學》等4部專著,參與編寫19部著作。2002年當選亞洲血液學會(AHA)副主席,並被國際血液學會(ISH)推舉為第11屆國際血液學會(ISH-APD)2007年大會主席。

陸道培

鑑於陸道培院士對中國血液病學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除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等多項重大獎勵外,還榮獲何梁何利獎和陳嘉庚獎。他在開展(HLA)單倍型(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帶頭作用與貢獻,已獲2006年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與2007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僅此一項,排名第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血液學會主任委員。

北京市道培醫院醫學總監。

世界著名的血液病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權威。

首先在亞洲成功開展同基因骨髓移植並創建了迄今常用的采骨髓技術。

首先在國內成功植活異基因骨髓。

首先在國內成功完成ABO主要血型不相合的骨髓移植。

首先證明硫化砷對某些白血病療效卓著。

首先在國內指導建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首先應用某些新的免疫治療方法治療急性白血病,並取得顯著療效。

在國內首先發現三種遺傳性血液疾患。

首先報告紫草及提取物對血管性紫癲與靜脈炎有顯著療效。

目前他所領導的血液病研究所已完成各類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數千例,居全國首位,患者長期存活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臨床貢獻

◆ 首先在亞洲成功開展同基因骨髓移植並建立了迄今常用的采骨髓技術

◆ 首先在國內成功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 首先在國內成功完成ABO主要血型不相合的骨髓移植

◆ 在國際上進行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癒先天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症

◆ 首先報道胎盤免疫球蛋白有治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作用

◆ 首先證實大蒜中有抗巨細胞病毒成分,並首先用於防治移植後間質性肺炎

◆ 率先(80年代後期)在臨床上證實第三者細胞有利於HLA配型不相合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 首先制定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GIAC方案並取得國際上領先的成績

◆ 提出GIAC四要素方案,並領導其團隊使配型不同/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長期存活率接近配型相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 目前他所領導的團隊已完成各類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千餘例,居全國首位,患者長期生存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首先在國內成功並系統開展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 首先在國內成功開展非血緣臍帶血移植

◆ 積極倡導成立中華骨髓庫並建立了最初的志願者登記

◆ 首先在國內指導建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 首先報告紫草及提取物對血管性/過敏性紫癜與靜脈炎有卓著療效

◆ 提出凝血酶元活動度的特殊計算公式,其準確度仍居國際第一

◆ 首先在中國發現三種遺傳性血液病,包括遺傳性低凝血酶元血症

◆ 首先從細胞遺傳學角度提供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造血幹細胞本身缺陷的證據

◆ 首先在中國開展白血病的免疫治療,包括臨床CIK治療等療效卓著

◆ 首先在國際上開展自體和植入體內的天然殺傷細胞的大容量培養增殖並用於白血病人和移植後復發併合並肝炎的回輸,並首先在臨床成功應用。

學術論著

期刊論文

1. 格列衛治療54例Ph陽性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江浩[1] 陳珊珊[2] 《中華血液學雜誌》2003年

2. 14 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過程中細胞形態學及遺傳學變化 劉輝[1] 邱鏡瀅[2] 《中華腫瘤雜誌》2003年

3. 3種同種異基因混合骨髓移植小鼠〔A+B+C→A)的模型 張曉明陸道培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03年

4. 外周血造血干/祖細胞動員與採集時動態快速監測造血祖細胞的意義 楊申森 劉開彥《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03年

5. 干擾素-α治療Ph^+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細胞遺傳學反應分析 洪虹 丘鏡瀅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03年

6. 雙份無關臍血移植治療高危白血病並長期無病存活二例報告 王峰蓉 張耀臣 《中華器官移植雜誌》2003年

7. 慢性髓系白血病不同bcr/abl融合基因轉錄子與臨床關係的研究 秦亞溱 劉艷榮 《中華血液學雜誌》2003年

8. 慢性髓性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後M-bcr/abl及m-bcr/abl融合轉錄子追蹤觀察 秦亞溱 劉艷榮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03年

9. 四硫化四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過程中PML/PML-RARα蛋白的變化 王景枝 劉艷榮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03年

10.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及與CD34^+細胞動員效果的相關性 徐娟[1] 陸道培[1]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

專著

1. 《血液學進展》 陳文杰主編/陸道培主編 科學出版社1978年3月 2. 《白血病治療學》 陸道培主編 科學出版社 1992年1月

3. 《醫院內感染及其管理學》 陸道培主編 科學出版社 1990年

4.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2版)》 張之南主編/陸道培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年

5. 《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療》 陸道培主編 科學出版社 1992年

科技榮譽

2015年3月,陸道培院士榮獲國際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頒發的2016年傑出服務貢獻獎[3]。,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此榮譽

視頻

陸道培院士骨髓移植研究歷程 2018-03-08

亞洲幹細胞之父——陸道培院士對免疫細胞功效闡述

參考來源